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   作者:杜云霞
[导读]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杜云霞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二病区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取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结果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DL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依从率与满意率比较:2组患者总依从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33,P=0.017)。2组患者总满意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0,P=0.022)。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心内科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心内科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具有较高患者依从性,能够得到患者的良好反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心内科;护理;应用效果
引言
        现代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患者以及家属都十分重视医疗以及护理的质量。除此之外,心内科疾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群,所以在接受治疗期间风险性较高,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不断对护理方案进行摸索和改进。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着现代医院的医疗形象以及工作质量。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主要是指发现和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的一种管理方案。本次研究探究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共3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48~65岁,平均(61±3)岁;心肌梗死13例,心律失常10例,心律不齐8例,其他心内科疾病6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2例,高中以下25例。研究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7~68岁,平均(62±3)岁;心肌梗死11例,心律失常11例,心律不齐9例,其他心内科疾病7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高中及以下27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可比。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了医学伦理会的审核与批准。排除标准:①伴发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②精神障碍或不具备正常沟通能力;③不能正确理解护理宣教内容。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措施为告知患者及家属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及其治疗过程,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宜,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研究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对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明确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针对性改善措施。①存在问题:岗位责任制度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参差不齐,护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改进措施:以实际工作情况为根据,修订护士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核标准,同时实行首问负责制;每周固定时间组织人员培训,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预检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不断强化自身对各种常见、多发疾病知识(如诱发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注意要点等)的了解,提高患者病情初步评估准确性。②存在问题:护理人员将预检简单化,未耐心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改进措施:定期开设礼仪课程,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礼仪素养,使其做到“穿着端庄得体、微笑服务、主动迎接和问候患者”;重视加强护理人员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培训,强调过程中应积极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为患者营造温馨、轻松的服务氛围,确保患者能够及时、顺利和送诊。③存在问题:护理工作开展期间,护理人员未能对患者进行准确、细致的分层管理,严重影响工作,降低服务体验。改进措施:要求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时,必须先询问既往病史,并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迅速做出初步评估,第一时间引导其前往急诊科做进一步诊断;对于多系统疾病患者,需要准确辨别原发病与继发病,并引导患者前往合适的科室诊查;在工作中,充分评估患者发病状况,结合患者病情程度合理调整就诊顺序;将工作控制在0.5~3min内,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其提供担架车或轮椅等用具,及时将患者送往相应科室诊疗,缩短危重患者等候时间。
        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中每周进行一次例行会议,每个月或每季度需要进行一次总结会议,主要目的是进行长期时段内的护理改进,根据护理的改进以及差错进行全面整理,将每周例会留下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明确不同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状况,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奖励或处罚。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高血压方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护理规范或自身原因,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护理风险,很容易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或护患纠纷。在进行现代护理操作时发现,常规护理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并且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总结。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是一种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措施,能够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安全教育是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临床意义在于促进护理人员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进而消除不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但现代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在不断变化,不断产生新的护理风险和隐患,而患者又是特殊的人群,社会、家庭对她们的希望值很高,因此做好患者的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工作非常重要,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在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时的效果。所以持续加强护患安全教育工作,引导护理人员不断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有利于规避各项护理操作风险,保证安全护理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应用于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晏春霞.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179-180.
[2]朱晶.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2):101.
[3]张香香.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1):216.
[4]冼丽峰.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运用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12+123.
[5]朱尔雅.心内科护理中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应用体会研究[J].人人健康,2019(18):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