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陕西省人民医院710068
【摘要】目的:探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对心肌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研究中选取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例数86;时间:2020年1-12月);将研究中纳入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均分为2组,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观察不同护理干预下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及频率较A组降低明显,且其心绞痛稳定情况、发作情况及活动受限情况评分较A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B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为2.33%,较A组的16.28%也有明确降低(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绞痛情况,并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可行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应用价值
不稳定型心绞痛即为心肌缺血性心痛,该病症发生后病情进展迅速,一旦未能及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加以控制,其发展为心肌梗死的概率极高[1]。而且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殊病例性质,在该类患者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往往难以发挥有效的临床作用,因而合理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十分重要[2]。对此,此次研究主要以本院收治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例,分析在其治疗中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选取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例数86;时间:2020年1-12月);将研究中纳入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均分为2组,A组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48-74岁(59.62±4.33);B组男女比例为24/19;年龄49-75岁(60.02±4.19)。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数据未见明确差异(P>0.05),可比。此次研究内容已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且参与者均知情。
1.2 方法
A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需在患者入院后结合其实际病情及认知水平为其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危害、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从而提醒患者遵医嘱用药,加强日常护理等。
B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1)建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纳入科室护士长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护理小组,进而在循证理论支持下,通过文献查证、专家咨询等形式探究提升护理质量的护理措施;同时总结常规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发生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2)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及循证资料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①强化知识宣教:在实际护理中,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及知识水平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其心绞痛发生原因、诱发因素以及处理方法等,从而规划化患者日常护理。②预见性开展病情监测: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对其疾病发展情况加以预测,并需详细记录其心绞痛发作时间、频率及疼痛部位,并对其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因素加以分析,从而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③预见性生活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心绞痛病情的重要因素,故在患者入院后可指导其养成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保证饮食均衡,多食用新鲜蔬果,严格控制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情况(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同时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对其心绞痛稳定情况、发作情况及活动受限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心绞痛改善效果越好)及心肌梗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5.0软件对研究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计量及计数数据应用(±s)、%表示,并以t、χ2检验;组间差异在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绞痛改善情况
经护理,B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及频率均明显低于A组,且SAQ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1:
2.2 心肌梗死发生率
经统计,B组患者仅1例发生心肌梗死,A组发生心肌梗死7例;比较可见,B组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2.33%(1/43)<16.28%(7/43)(χ2=4.962,P=0.026<0.05)。
3.讨论
在临床上,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病发率较高的急性心脏疾病之一,疼痛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所致,而在斑块破裂后堵塞血管极易造成血栓,进而导致远端小血管堵塞,甚至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故在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具有极高的病死率[3-4]。而且即便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控制,其预后仍有极高的复发几率,对患者生命健康存在严重威胁[5]。因而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在其治疗中配合科学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十分重要,这也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情况,并规避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
从既往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情况来看,采取常规护理往往过于单一,未能有效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身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这也就导致其临床护理效果有限。而预见性护理则是基于循证医学衍生而来的新型护理模式,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能够通过文献查证及专家问询等形式搜集循证资料,从而分析当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可能诱发其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克服自身疾病症状,降低疾病发作频率及时间,改善心绞痛症状。结合此次研究结果可见,在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下,B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间及频率对比A组有明显降低,且其各维度SAQ评分对比A组均有明显提升;同时,B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对比A组也有明确降低(P<0.05)。该结果显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绞痛情况,并规避心肌梗死的发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可见,在预见性护理小组的成立下,护理人员能够通过有效的搜集循证资料以及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更好的把握患者的实际病情及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的高危诱因,从而在实际护理工作开展中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从病情监护、知识宣教及生活护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临床护理质量,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并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程丽.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017(004):252-253.
[2]金波.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24):169-170.
[3]于莉. 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018(006):362-363.
[4]田绪. 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05):163-164.
[5]杜倩. 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026(025):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