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   作者:龙颖 曹浪平
[导读] 对于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
        龙颖         曹浪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  对于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临床常规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对照组,给予剩余一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介入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手术之后产生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针对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提供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整体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介入操作所需时间以及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风险,加快病人手术之后的身体康复,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治疗效果;应用价值;
        最近几年以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脑部动脉局部血管异常行为变化导致瘤样突起,对于病人脑血管引发压迫是引发颅内动脉瘤出现的主要因素,因为人体脑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难度升高[1]。目前临床采取介入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围手术期辅助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促进手术治疗效果,本文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对于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临床常规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对照组,给予剩余一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9例,年龄在44岁至71岁,平均50.02±2.17岁,病程时间1个月至12个月,平均3.51±0.88个月;研究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在45岁至72岁,平均49.86±2.23岁,病程时间1个月至13个月,平均3.61±0.85个月。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的纳入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首发表现症状,伴随恶心呕吐以及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的排除标准: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具有介入栓塞治疗禁忌症,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临床资料缺失病人。
1.2方法
        两组病人全部接受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在保证病人肝素化抗凝状态之下为其提供气管插管麻醉,病人保持仰卧位,选择病人右侧腹股沟韧带下股动脉搏动显著部位进行置管,开展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动脉瘤的具体部位、面积、形态、是否存在血管痉挛表现,放置导管根据动脉瘤形态和面积选择弹簧圈,逐一放置弹簧圈到动脉瘤腔中,在造影下保证弹簧圈位置稳固并且动脉瘤栓塞完全,将弹簧圈解离,撤除导管,手术之后为病人提供血管痉挛缓解、抗感染以及镇痛镇静等基础性治疗[2]。
        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临床常规护理操作:对于病人的基本病情进行评估,确保病人手术治疗之前绝对卧床休息,手术治疗之后绝对制动,完善各项手术之前各项准备工作,告知病人床上排泄和饮食的正确方法,为病人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健康宣传教育。
        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在病人进入医院之后,护理工作人员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为其介绍介入栓塞手术的作用和具体操作方法,依照病人的心理表现为其提供心理安慰、疏导以及支持,在与病人沟通期间需要为其介绍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高病人的自信,告知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面对治疗,多选择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大便畅通;对于病人的体重进行监测,明确手术期间肝素的使用剂量,完善血常规以及肝肾等各项手术之前检查,术前需要指导病人保持禁水8小时,禁食12小时,如果病人伴随严重血管痉挛,为其提供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入,对于病人血压水平改变情况进行监测;手术期间严格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和呼吸水平,确保病人的呼吸和心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如果病人血压水平波动过大会引发不良情况,因此在注射造影剂之后需要密切监测病人血压水平改变情况;手术治疗之后严格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确认平稳之后将枕头取下,病人保持平卧位送返病房,8小时之内严禁移动病人头部,告知病人家属不可拍打或是晃动病人头部,当病人恢复清醒之后观察其语言、瞳孔以及意识情况[3]。
1.3评价标准
        术后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全部消失,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存在瘤体,判定属于显效;术后病人临床表现症状得到缓解,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瘤体体积降低70%以上,判定属于有效;术后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没有任何改变,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瘤体体积缩小低于50%,判定属于无效[4]。
        统计两组病人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出现情况。
1.4统计学计算
        本组对比研究所获各项数据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开展计算,对于符合正态分布同时方差齐的计量数据通过均数标准差方式进行表达,两组之间的对比通过独立样本t开展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数进行表达,两组之间的对比通过X2开展检验,统计计算得出P值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参考数据。
2结果
        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对照组介入操作时间平均为69.33±9.24分,住院时间平均为14.15±2.88天,研究组介入操作时间平均为55.02±8.23分,住院时间平均为9.35±2.33天,研究组病人介入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中产生穿刺位置血肿病人1例,迟发性过敏反应病人1例,对照组中产生血管痉挛病人5例,穿刺位置血肿病人3例,脑积水病人1例,迟发性过敏反应病人2例,研究组病人手术之后产生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由于现在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栓塞手术作为一类微创治疗模式,已经慢慢取代传统开刀手术,在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期间应用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风险十分大,能够损伤到病人血管,导致病人术后的预后效果无法获得保障,介入栓塞手术对于病人身体造成的创伤比较小,操作时间更短,对于病人血管引发的损伤比较小,临床价值较高[5]。在颅内动脉瘤病人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期间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根据本文对比研究资料可见,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介入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手术之后产生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病人接受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期间配合综合性护理操作,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介入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风险,具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海飞,郭小琴,钱卫央,胡小铭,汪杰.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流动力学、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和S100B蛋白表达影响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23):2873-2876.
[2]付晓杰,徐浩文,权涛,郭新宾,袁永杰,刘朝,王子博,管生.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01):1-6.
[3]谢佼,李淑贞,张静,李长林.基于4R危机理论风险管理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患者GCS评分及脑脊液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30):88-91.
[4]林文慧,黄爱虹,黄丽虹.恒温肝素钠盐水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效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5(01):62-65.
[5]王育胜,洪映标,蔡洁波,彭晖,陈泽鑫,蔡跃豪.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1,23(01):22-24+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