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纵膈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配合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   作者:徐艺丹
[导读] 观察心包纵膈引流管的临床效果及护理配合要点分析。
        徐艺丹
        乐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包纵膈引流管的临床效果及护理配合要点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观察组采取心包纵膈引流管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配合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配合度上表现更加突出,达到96.42%。高于对照组的39.28%,临床效果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脏手术患者采取心包纵膈引流管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强患者配合度,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包纵膈引流管;护理;配合要点
        心脏手术的病人因手术创伤,术前术中抗凝剂的应用和体外循环对凝血因子的破坏,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在短时间内会有少量的出血。因此,在患者手术官腔前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意义,以此来排除纵隔腔,心包内的积血,防止造成心包填塞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引流液的观察,发现手术部位有无持续的活动性出血。为进一步探究如何使心包纵隔引流管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心脏手术患者,分析结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对照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34-78岁,平均(50.15±1.03)岁,观察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在29-81岁,平均(55.72±1.75)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配合要点,具体如下:(1)引流管放置方法:患者在手术后一般都是半卧位,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压迫引流管。通常来说,心脏手术后 行前纵隔引流管、开胸手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一般在3~4天。虽然半卧位比较容易引流,但是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肺不张及下肢静脉血栓,同时由于引流管大多为重力引流,所以经常变动体位利于引流液的排出,并且还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挤压引流管的方法:从引流管接近皮肤处开始双手交替挤压引流管,借管腔变窄变扁所产生的负压吸出引流液,要保持引流管道的密闭性。定时挤压引流管,一般术后5 h内每隔10~25 min挤压一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妥善固定引流管,做好标记,换班交接注意细节,防止滑脱和移位。严密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出血量>100 mL/h,颜色为鲜红色,其中有血凝块存在,并且会伴有脉搏增快症状,这提示可能已经发生活动性出血,这时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应当对引流液的性质、颜色等情况进行观察,心脏手术结束后2 h左右引流量会很多,而3 h以后则会逐渐减少,并且颜色也逐渐转变为淡红色[1]。(3)疼痛的护理:由于心脏手术后患者会感到切口疼痛,并且患者的呼吸对纵膈胸膜刺激后也会诱发疼痛。如果患者感到疼痛时没有获得良好的休息,就会增加耗氧量、加快心率,对患者心功能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2]。由于术后切口刺激及呼吸会加剧患者的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耐受力较差,导致其难以正常休息,增加机体耗氧量,所以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者适量镇痛剂。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配合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患者配合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配合度比较
        经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配合度有明显提高,达到了96.4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如果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不当,则可引起心包压塞和纵隔偏移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3]。在进行吸引装置连接时,护理人员应当在使用前仔细检查吸引装置的封闭性能,全面保持连接处的紧密,避免发生滑脱。使引流管尽可能保持通畅,避免发生堵塞、打折、扭曲或挤压等。放置引流瓶时,应当低于引流口平面80 cm左右,水封瓶长玻璃管要没入水中4 cm左右。尽量维持管道密闭性,避免发生逆行感染症状。待患者清醒后需要将床头抬高大约15°,待患者循环稳定后取半卧位,对引流量的变化进行观察与记录,注意定时更换引流装置,保持敷料的干燥与清洁,一旦发生渗液应当及时进行更换。在床边随时放置血管钳,在行心脏手术的当天上午如果手术完成后引流管出现大量的渗液,并且没有减少的趋势,护理人员则应当及时通知临床医师进行处理。如果发现引流管被血块堵塞或出现大量血液性液体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当患者下床进行活动时,应当夹闭引流管,避免发生漏气、脱落等,在拔管后如果患者发生心悸、胸闷时,或者伤口出现出血及渗液时,应当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本次研究显示,在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配合要点后,其治疗过程中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对心脏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配合要点,可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莉,夏柳勤,朱明丽.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无缝隙管理[J].护理学报,2018,04:51-53.
[2]李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02:80-81.
[3]黄朝芳,王小为,陈鸣凤.心脏术后心包纵膈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J].海南医学,2019,02: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