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儿 PICC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 护理干预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   作者:张伟平
[导读] 分析血液肿瘤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措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   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5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于我院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中随机抽取120例为样本,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实施护理干预,统计2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出现原因。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包括导管脱出、导管堵塞、血栓、院外维护受限与放弃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液肿瘤;PICC;非计划性拔管
        前言: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中,PICC为常用置管方式,以患儿外周静脉为穿刺部位,将导管置入患儿上腔静脉内,通过导管向患儿输注治疗药物。PICC置管具有较高成功率,不会对患儿造成严重创伤,且成功置入后,可长期使用,无需反复穿刺,减轻血液肿瘤患儿痛苦[1]。但因患儿耐受性与自理能力差,在治疗期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高,影响血液肿瘤化疗效果,加重患儿病痛[2]。就此,医护人员应总结血液肿瘤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改善血液肿瘤患儿预后。本文于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120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为样本,对照组60例,性别:男/女=34/26,年龄(12.2±1.6)岁,平均置管时间(241.5±11.9)d。观察组60例,性别:男/女=35/25,年龄(12.3±1.4)岁,平均置管时间(238.7±12.3)d。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低于18岁;(2)患者确诊为血液肿瘤;(3)患者成功置入PICC;(4)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依从性较差;(2)患者经其他方式置管。
1.3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导管尖端位置处于上腔静脉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指导、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针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1)规范置管操作,选择有资质的医护人员置管,遵循无菌操作流程,通过超声引导穿刺,尽量一次置管成功;在置管完成后,检查导管尖端是否处于上腔静脉内,避免导管异位。(2)健康宣教,向患儿及家属介绍PICC置管的重要性,讲解导管维护要点;对患儿实施心理干预,消除患儿对置管的抗拒感,使患儿勇敢面对置管带来的影响,避免患儿躁动引起导管堵塞或脱出现象。(3)导管维护,规范护理操作,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在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后,如血液、脂肪乳等,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管道;遵医嘱给予药物,输液时定期观察管道状况,如发现导管受压或弯折现象,立即调整;如发现患儿穿刺部位红肿、敷贴松动或穿刺部位出现分泌物,立即更换敷贴,确保PICC管固定。(4)绿色通道,与患者所在地区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院外绿色通道,培训PICC维护专项护士,患儿在带管出院后,可由当地专项护士提供导管维护服务,避免维护不当引发非计划性拔管。
1.4 观察指标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统计2组血液肿瘤患儿不同原因导致的PICC非计划性拔管,计算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分析非计划拔管出现原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对比
        观察总结非计划拔管原因包括导管脱出、导管堵塞、血栓、院外维护受限与放弃治疗。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20%),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血液肿瘤是指血液系统出现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在临床化疗中,需建立静脉通路,安全使用化疗药物。PICC置管术为常用静脉通路建立方法,无需反复穿刺,感染率偏低。但临床实践中,血液肿瘤患儿PICC置管期间,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具体原因有以下五种:(1)导管脱出,在PICC置管期间,如护理不到位,出现敷贴松动、敷贴更换不及时等问题,或患儿因病痛躁动不安变换体位,可能使导管脱出,不得不拔除导管重置[3];(2)导管堵塞,该症状为PICC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PICC导管维护不当、导管外露部分固定不当、药物相互反应、因患儿哭闹或体位变化出现的血液回流等,均会引发导管堵塞[4];(3)血栓,患儿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管侧肢体活动较少,均会引发血栓,溶栓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急性期后拔除导管;(4)院外维护受限,在PICC置管期间,需患儿定期到医院维护,本研究中1例患儿因当地医院不能维护导管而拔管,1例患儿因自行维护导管难度大而拔管,1例患儿因维护导管费用过高而拔管;(5)放弃治疗,血液肿瘤疾病治疗周期长,见效慢,预后较差,患儿家庭承受较大经济压力,可能因放弃治疗而拔管[5]。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证实,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血液肿瘤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可通过规范置管操作,提高置管成功率,保障置管质量;通过健康宣教,使家长与患儿掌握PICC置管术的基础知识,明确导管自主维护要点,确保家长与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导管保护,提高患儿自我约束力,避免导管脱出;通过导管维护,定期维护导管,更换敷贴,使导管正常使用,及时发现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通过建立绿色通道,使偏远地区患儿可接受导管维护服务,为患儿诊疗提供便利,避免因护理条件不佳引发非计划性拔管。本研究结果与叶桂莲研究结果类似,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在于因护理不当出现的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改善预后,延长PICC使用时间[6]。
        综上所述,血液肿瘤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在于护理不到位与患儿自身原因,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封杰,潘泳娥,林雅雯.护理专案改善降低住院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2):24-25.
[2]刘佩佩,顾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12):1513-1516.
[3]谢洁,张先红,范娟.新生儿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20,49(15):2511-2514.
[4]裴亚南,崔妮.PICU患儿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5):257-258.
[5]胡英杰,徐婷婷,付聪慧.儿童重症监护室有创动脉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因素及管理现状的研究[A].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C].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1.
[6]叶桂莲.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27例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02):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