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懂血液检验报告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   作者:林远飞
[导读] 血液包括血细胞与血浆两个部分,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
        林远飞
        富顺县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643200
        血液包括血细胞与血浆两个部分,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血液参与生理功能活动,维持内外环境稳定。血液系统与其它各系统相互影响。血液一般检查包括对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一般叫做血常规,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测定。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及形态分布从而办单血液状况的检查,能够对疾病进行检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血常规检验一般是由仪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中的许多项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很多的病例改变都有敏感反应,其中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一般是贫血,白细胞上升伴中性粒细胞比率上升可能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上升伴淋巴比率上升可能是病毒感染现象。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一、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成年男性在4.0~5.5×1012/L,成年女性在3.5~4.5×1012/L,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从生理上可能出现于婴幼儿以及老年人时期,或者妊娠中、晚期。从病理上说,可能是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可能造成红细胞生成不足的疾病有骨髓造血障碍以及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造血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异常细胞或组织骨髓浸润,以及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对应的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以及慢性系统性疾病。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的原因有DNA合成障碍以及血红素合成缺陷,对应的疾病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相对性增多对应的症状有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出汗过多、尿崩症、甲亢危象等。绝对性增多分为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生理性增多有新生儿以及高原居民等,剧烈运动也会造成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对应的疾病有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增减反应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情况,故也间接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网织血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成人0.5%~1.5%,临床意义为直接反应骨髓造血功能。该项指数上升表示溶血性、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有效治疗3~5天后增高,7~10天高峰,2周左右下降。网织血红细胞计数较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
        二、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是从干细胞,到祖细胞,再到前体细胞变成成熟细胞。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检查的内容包括量和质的检查,量的检查为WBC计数和WBC分类计数,质的检查即细胞形态的检查,包括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以及WBC的病例变化。WBC计数的参考范围为成人4.0~10.0×109/L,新生儿的范围为15.0~20.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性变化可能反应急性感染后炎症,化脓性感染较为常见,还有严重组织损伤,比如手术、心肌梗死,急性失血、溶血,急性重度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两种情况,若中性粒细胞数量小于1.5×109/L则叫做粒细胞减少症,小于0.5×109/L叫做粒细胞缺乏症。代表某些感染和血液病,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级脾功能亢进。核左移分为再生性与退行性左移,为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贫,应用抗代谢药,炎症恢复期一级疾病进行期2突然核右移代表预后不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代表过敏性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以及荨麻疹等,寄生虫病,皮肤病比如银屑病、湿疹以及天疱疮等,某些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比如何杰金病、实体瘤、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嗜酸性粒细胞的减少代表伤寒,应用激素或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代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达10%,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较为罕见,以及骨髓纤维化。淋巴细胞的病理性增多代表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以及风疹,细菌感染,如结合以及百日咳,血液病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减少代表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单核细胞增多代表某些感染如SBE、疟疾以及活动性结合,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三、血栓与止血检测
        出血、血栓性疾患的发病机制概况为血管壁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血小板量的减少、增多或质的异常,凝血因子含量减低、增高或分子结构异常,抗凝机制或纤溶机制减弱。血管的止血作用是通过血管收缩,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以及局部血液粘度的增高,血管壁又有抗血栓形成的能力。血小板的作用有粘附、聚集、分泌(释放)功能,促凝血活性,血块收缩功能以及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在(100~300)×109/L,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高于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生成障碍,破坏或消耗增多以及分布异常,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能为反应性或原发性两种。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g)的参考值为2~4g/L。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SLE、急性感染、急性肾炎、糖尿病、多发型骨髓瘤、休克、大手手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和血栓前状态等。降低见于DIC、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本试验不仅反映凝血酶原水平,也是反映因子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的水平,故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参考值为11~13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则有病例意义。PT延长表示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或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如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减少,后天性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使用双香豆素抗凝时。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
        对于手术、化疗、放疗前后的患者,很多家属和病人拿到化验单却看不懂,感到很困惑。学会看懂血液检查报告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来说,能够对自身的身体情况得到更好的了解,能够进一步清楚的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对病人的报告单进行解释,其实很多项目检测的结果完全可以自行解读。
        作者简介:林远飞(1982-)男,汉族,四川富顺县人,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