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检验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   作者:周广
[导读] 肺炎支原体简称MP,指的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周广
        达州市中心医院 四川达州635000
        肺炎支原体简称MP,指的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该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潜伏期一般在2-3周左右,多发生于青少年人群,而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咳嗽及咽痛等为主。那么,肺炎支原体具体有哪些症状,肺炎支原体检验方法有几种,具有哪些临床意义,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肺炎支原体具体有哪些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会逐渐出现临床症状。其中,约有35%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延长,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并伴有少量黏液脓性痰,有时痰中还会带血,而且该症状在夜间会出现加重现象。还有患者发热一般会持续2-3周左右,待体温正常后仍会有咳嗽症状。另外,肺炎支原体患者通过胸部X线检查,会有明显变化,检查结果可轻微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非常广泛。而肺炎支原体的特征之一为体征轻微但胸片阴影显著。
        虽然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都具有一定症状,但却并不具有特征性,而且仅凭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无法做出诊断。因此,如果要进行明确诊断的话,就需要结合病原体检验来对肺炎支原体进行有效诊断。
2、肺炎支原体检验方法有几种,原理是什么?
        (1)间接免疫荧光法。其指的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和标本中的抗原发生反应,然后用荧光素的第二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第一抗体进行结合,并在洗涤以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对特异性荧光进行观察,以此对未知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如图1)。

图1 间接免疫荧光法原理
        (2)被动颗粒凝集法。其指的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和免疫无关,且适当大小的微粒表面,然后和相应抗原或抗体产生作用,并在适宜电解质存在条件下产生特异性凝集现象。
        (3)培养法。其指的是在人为控制情况下,为特定微生物制造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以便对菌体进行观察。该检验方法为:先选取PPLO基础培养液,将待检标本与培养液按照1:10的比例接种于培养基中孵育1-2天,然后判断有无酸性颜色改变,之后再接种到平皿上,保持30℃室温孵育5-14小时,最后对菌落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3、肺炎支原体检验有哪些临床意义?
        在肺炎支原体检验中,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冬春季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早期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被动颗粒凝集法具有简单快速,价格适宜及敏感度高等特点,而且其载体为明胶颗粒,可消除很多非特异性反应。因此,可在临床上作为常规检测项目及筛查依据;而培养法灵敏度较高的同时操作效率也比较高,并且价格也比较适宜,但该操作方法比较复杂,同时也比较耗时,一般在临床上不被应用。总之,临床上对肺炎支原体进行检验时,被动颗粒凝集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冬春季节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较高,对临床检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一般情况下,肺炎支原体患者的IgM抗体会在感染后的7-10天左右出现,然后在20天左右会出现IgG抗体,但检测到肺炎支原体抗体并不能表明患者为急性感染,因为患者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1年内,IgM会出现持续升高现象。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生还要结合患者临川症状进行分析和诊断。
        总的来说,肺炎支原体感染呈全球性发布,经飞沫传播,主要在学校、军队及家庭中流行。还有肺炎支原体临床症状较轻,一般以头痛、发热、咳嗽及咽痛为主,而且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多数在秋冬季节发生。另外,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方法多很多种,但间接免疫荧光法、被动颗粒凝集法对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较高。因此,这两种检验方法对临床检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