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孙凯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摘要:心主神明这一古老的学说自从产生以来就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尤其是到了现代的,更加受到以西方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冲击。可是这一理论仍然指导着广大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治疗,无不见效。本不必再证明什么,可是又没有办法,因为现在是西医的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未来的中医人,我愿为我们的中医做点什么了。兹就从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哲学几个方面,再证这一被我们运用了近两千年的理论。
关键词:心、神明。
引言
心主神明是中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经过了两千年实践的真理。可是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西方思潮的侵入,自从明清时期这一理论开始受到人们怀疑。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各大期刊杂志也开始了出现了许多关于这本无需讨论问题的文章,尤其是到了2003年达到了高峰。鄙人虽学识不深,不过也不得不为我们的中医说点什么了。把我们祖先用了两千年的理论再证明一下。
1从语言文字角度看心与脑
1.1语言角度观
“心主神明”, 把心作为思维器官来看待, 不只存在于祖国医学之中, 而是中外古人和今人的共同认识。这一点, 从外国语言中可以得到证实。在外国古代和现代语言中,“心”这个词, 都含有“神”的意义, 也表现出它有主思维的功能。先从外国古代语言来看, 这里选古代罗马人的语言为例。
拉丁语: (心, co r)
(1) vo lutare aliquid in co rde suo. 心里再三考虑某事。
(2) co r speo tant is tangere. 感动观众的心。
再从现代语言来看, 这里选英、法、俄三种语言为例。
英语: (心, heart)
(1)A 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眼不见, 心更想。
(2)W hat the heart th ink s the tongue speak s. 言为心声。
法语: (心, coeur)
(1) garder qch. sur le coeur. 对某事耿耿于怀。
(2)Cela lui fait mal au coeur. 这使他心里很难受。
俄语: (心, СЕРДЦЕ)
(1) Лáсковьыйвзгдяд, данасéрдцеяд. 面慈心狠。
(2) Наязьыкéуврагáмир, анасéрдцеавойна敌嘴上高唱和平, 一心想的却是战争。【1】
似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心主神明的观点不仅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就连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外国人也不例外。
1.2文字角度观
我国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有280 个与精神现象有关的文字, 都含有“心”(“忄”) 这一部首。对于心此书有这样的解释“人心……在身之中,象形。”关于神的诠释:“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注:“天地生万物,物有主元者曰神”,即天地万物的主宰。《辞海》“神明,一指人或物的精灵怪异,一指人精神。” 《中医大辞典》“神明,一指神或精神;二指日月星辰。”
纵观五脏之名称:心、脾、肺、肾、肝。请您仔细的端详这五个字他们中最特殊的是谁?……我相信稍有些中国文字知识的人都可以看的出来,“心”,只有他在五脏中最特殊没有“肉月”旁,为什么?很简单《易传》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在传统的中医理论“心”是没有特定的形体的,但其必然包括现在西医所谓的那个每天在“泵血的心”。这里并不是说其它藏就有固定形体了,中医认识五脏始终都是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下认识的,这也是西医为什么一直觉得中医难以让人琢磨的原因之一。
关于脑的诠释在《说文》中也有相当的解释“脑,头髓也。”“思,睿也。从心从囟。”囟是指大脑而言,说明思维与心和大脑密切相关,是大脑的本能,但需心血的濡养和心气的支持,方可成其功用,故从心从囟。【2】
综合以上的几种解释基本可以概括为,神为广义的神和侠义的神两种:一、从哲学的层面看是指一切自然活动的规律和变化。二、从人的层面看是指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这与大多数学者和中医教材的认识基本一至。可是我们所说的神明与神是相同的含义吗?这一点还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神明者,神之明也。明者,日月也,乃光明可见之。。《易传·系辞》:“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则彰著显明之义。
在这里笔者所要说的“心主神明”的神乃可见之神,不是脏腑内的一系列的变化和改变,当然这就必然要涉及一个识神与元神的关系问题,笔者将在下面的文章中进行论述。
2从历史角度看心与脑
2.1西医对于神明认识历史
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公元前400 年前后) 西方医学奠基之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同样在其《论心脏》中也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所在地。同时,又主张思维、感觉器官是脑。在古希腊的早期哲学及医学对人的思考或思维器官到底是心脏还是脑,争论很大。如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9~347 年) 认为,精神处于头颅中,脑髓是思想、感觉的中心;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 年) 却认为,心脏是身体的核心器官,是精神、感觉活动之根源和居所。直到公元130~200 年的盖伦(Galen) 还认为,心脏和动脉输送动物灵气,大脑和神经输送理性灵气,肝脏和静脉输送植物灵气。即盖伦仍认为心脏是输送灵气的器官之一。他的理论思想统治了西方医学1500 多年,直到欧洲文艺复兴初期。但是,西方医学运用构造自然观和解剖实验研究方法,即运用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的观点来把握自然、生命现象的联系,终于认识到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其标志为1628 年英国医生哈维(W. Harvey ,1578~1654 年) 名著《心与血液运动》问世,建立了人体血液循环生理学理论;脑是精神、思维、意识、心理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器官。如达·芬奇(L. da vinci ,1452~1519 年) 通过蛙做试验等,已正确地把各种智能如知觉力、记忆力、理智、随意运动等,与脑的不同部位发生联系,注意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3】于是便形成了得到了普遍共识的脑主神明的这一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的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数学生物学,他们发展的目标都是越来越微观和细致,更多的是注重于那些看的见摸的着的事物。从最根本的理论指导就是一种研究形质的组织配合等现象,从方法论角度说是一种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方法。所以产生了脑主神明的观点一点都不奇怪。
2.2中医对于神明认识的历史
中医关于心主神明的认识也不是在最初的认识时就形成的观点,在《黄帝内经》的时候就有分歧。可见“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素问·五脏别论》)其中的“方士”之人笔者认为,道家思维之人必在其中,证之可见于《道藏》中的论述。历代道书中均记述了人脑大体上分为“九瓣”或“九宫”,即四方四隅,并中央,皆为神灵居住之所。而现代神经解剖研究明确了人脑由两个额叶、两个顶叶、两个颞叶以及中央部位间脑等九个部分构成。脑内九宫名称及功能,从道书《大洞经》开始逐渐固定下来。《道藏·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云:“夫却入者从南却往就项后之北是也,两眉间上却入三分为守寸双田,却入一寸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宫 ……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凡一头中有九宫也。”可见古人对于大脑的认识已经有了解剖上相当的认识,相信这九宫的认识命名也是有其一定依据的只是后人并不明其理。对于“九宫”的功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道藏·谷神不死论》说:“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也则接于梦……”现代医学也存在相似的认识,垂体的功能变化就与昼夜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生长素主要在睡眠时分泌。【4】
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书籍也有与其相背的观点。例如:《周礼·大宰》“头者精神之府。”《春秋纬元命苞》:“人精在脑。头者神之居。” 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
但是中医最终还是选择了“心主神明”的理论并运用于临床上千年的历史,这必然是有其一定的科学性的,笔者将于后面给于进一步的说明。
3哲学角度看心与脑
以心为一身之主宰是中华民族的产物。《史记·天官书第五》有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言北极星位于中央以制四方,是天下主宰,为以中为尊、为重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人体之中,心在中央,故尊为主,如《文选·四子讲德论》引汉王子渊论:“君者中心,臣者外体。”而《说文解字·释心》则说:“人心,土脏,在身之中。”《荀子·天论》的结论是:“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脏,夫是之谓天君。”许翰注《太玄·玄数》更附会说:“肺极上以复,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老子云:“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章三》)。荀子言:“心者, 形之君, 神明之主”(《荀子·解蔽》)古代哲学的“心灵论”,不仅影响到《内经》提出“心主神明”的观点,而且亦为世人所接受。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关于神明的问题讨论也必然成为了诸子百家的重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泰族训》“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荀子·天论》曰:“列星随旋,日月递怊,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样以成,不见其事,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论衡·知实篇》:“神者,渺茫恍惚无形之实。”《管子》:“一物能化谓之神。”懂仲舒在其书《春秋繁露·离合根》曰:“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同书《同类相动》曰:“阴阳二气,因可以类相益损也,……而凝于神者,其理微妙也。”其中大量关于神的论述在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神的概念基本是基于一种哲学层面的认识,当这种认识被移植到了中医后便有了其具体的含义和实用价值了。
鄙人学识不深,仅仅从三个方面对心主神明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兹就论述于此。
参考文献:
【1】余汐满, 说“心”,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 03期
【2】李今庸. 我国古代对”脑”的认识[J ] .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9 , (1) :224
【3】陈士奎,变革“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中医脑科学理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年第8 卷第7 期。
【4】李如奎,中医对脑的解剖生理的认识,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年,12期。
作者简介:陈海燕(1969.11-)1,女,汉族,福建龙岩人,中康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和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