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
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1430
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在2019.10-2020.12期间进行合理用药研究,选出院内开具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448份,以观察抗菌药合理使用状况。结果 448份抗菌药处方中,不合理使用率占7.14%,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占7.37%,其中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在临床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广泛,但其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合理使用状况,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所以,要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提升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合理用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Study on the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in clinic. Methods from October 2020 to April 2021,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was studied. 448 prescription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were selected to observ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Results in 448 prescriptions, the irrational use rate was 7.14%,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7.37%, the most common of which was digestive system reaction. Conclusion 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re widely used in clinic, but they will be used irrationally in the process of use, which is easy to cause a variety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Key words: rational drug use;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相比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杀菌能力要更强,抗菌谱要更广,且毒副作用比较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中[1]。但随着第三代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频繁,该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严重影响用药安全性。若再不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其还会导致药源性疾病、耐药性等现象,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为此,本文研究在临床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状况,以供有关人士参考,进而保证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10-2020.12期间进行合理用药研究,选出院内开具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448份,使用的病人中有男性204例,女性244例;年龄在17-85岁,平均(49.38±1.24)岁;药物处方出处:妇科有78份,急诊科有140例,心血管内科有72例,泌尿外科有58例,五官科有23例,骨科有77例。
1.2方法
统计并分析该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根据相应药理知识进行评估,从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药物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率、不良反应状况,其不合理使用率从使用剂量过大、使用剂量不足、联合用药不当、过早停药等方面分析,不良反应从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等方面分析。
2结果
2.1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状况
研究的448份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使用率占7.14%,其中不合理使用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见表1。
.jpg)
3讨论
目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广泛,其具有耐受性大、活性高、副作用少等优势,和前两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相比,第三代抗菌药物抗菌谱要更广,且其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要更强。但随着该类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频繁,以及该类药物种类的增多,不合理用药状况越来越常见,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增高[2]。为此,需积极研究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不良反应状况,进而加强个体化用药,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次调查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三种,其头孢哌酮药物抑制革兰阳性菌的能力比较弱,对于绿脓杆菌、沙雷氏菌等的抗菌能力却比较强。而头孢噻肟药物抑制革兰阴性菌的能力比较强,杀菌作用持续时间比较久,对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比较差。头孢他啶药物抗菌能力较强,可有效抑制阴性菌、革兰阳性菌[3]。但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不合理使用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且相对的药价也比较高,易让病人出现不适感,甚至还会延长病人康复进程,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要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据本次数据调查,448份抗菌药处方中总不合理使用率为7.14%,其中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分别是3.13%、2.46%、1.56%。足以看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状况,究其原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且有些抗菌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比较相似,再加之每种药物的禁忌症不同,导致该类药物易出现不合理用药状况。此外,有些药师无法熟练掌握全部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或者认知度较低,只重视药物取得的疗效,却忽略了抗菌药物的适用性,进而也易引起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状况。所以,为了保障用药安全性,需保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基础疾病、年龄、体质等合理给药,并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以明确每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以免出现抗菌药滥用状况。
据表2调查数据还显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是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系统反应,高达3.13%,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恶心等,所以腹部外科手术病人不宜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以免扰乱肠道里面的正常菌群,而降低凝血酶原复合物,影响患者身体康复。与此同时,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还具有肾毒性,所以肾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的病人要慎重使用第三代抗菌药物。过敏反应也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01%左右,表现为皮疹、红疹、红肿、发痒等症状。据调查,头孢哌酮药物引起皮疹的概率在2.2%左右,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概率在13.3%左右[4]。此外,第三代抗菌药物还会引起血液系统反应,发生率在1.56%左右,表现为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贫血、血小板凝聚功能障碍等现象。所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适合肝炎伴感染者、胆囊炎伴感染者。且为患者静脉滴注2g头孢哌酮时,易引起血液系统代谢紊乱、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下降等不良反应,但及时停止用药,换用其他类抗菌药物,并联合使用可改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不良反应。为此,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期间,为保证合理使用,需从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等方面进行干预,具体措施有:(1)用药监测: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妥善处理,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2)积极学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当时也会导致不良反应。所以,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以便熟练掌握第三代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药性、药物间作用等知识,进而为病人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或者正确选药[5]。(3)针对性用药:结合病人年龄、具体病情等确定抗菌药用法、给药剂量。而对于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病人,要控制好滴注速度,避免滴注速度过快而导致不良反应。(4)信息反馈:主动和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叮嘱其及时反馈用药信息,以便医务人员了解病人的用药治疗情况,有利于用药方案的调整,进而更好地保障用药安全性、用药有效性。
综上叙述,在临床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广泛,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需加强用药管理,以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赖陈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3):1914-1916.
[2]徐丽清,黄文璐.剖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243-244.
[3]刘冰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110-111.
[4]张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2):3236-3237.
[5]蔡青.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