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常家烁
[导读] 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和普通的治疗方式相比能有效的提高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提高患者下肢活动量,对改善患者血栓病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常家烁
        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678000
        摘要: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和普通的治疗方式相比能有效的提高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提高患者下肢活动量,对改善患者血栓病态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以及影响因素、实验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相对于外科治疗方式而言,具有快捷、方便、效果好等结论,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采用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来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为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保障支持。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下肢静脉疾病给患者带来各种身体病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受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下肢静脉疾病治疗难度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病痛问题。而采用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是基于患者病情情况来进行用药,并能够进行多方位的病情分析,所以能高效的解决和下肢静脉血栓相关联的疾病,这对提高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病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分析
        下肢血栓疾病患者血栓部位周围会出现血管病变现象,容易损伤静脉运行功能,进而引发栓塞病状,危机患者生命。对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式,对此对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治疗程序:第一,溶栓前的处理工作。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查看患者的栓子情况,如果栓子范围大,病态现象严重,在溶栓治疗中应将过滤器放置在下肢静脉区域,以此保证溶栓顺畅进行,避免出现堵塞现象,进而保证溶栓顺利进行,减少肺部栓塞的出现。第二,进行穿刺治疗。栓子不同的患者所采用的穿刺治疗方式不同,比如栓子较大的患者应选择检测股静脉部位进行穿刺治疗,而一般患者则使用足背静脉部位进行治疗。第三、留置管溶栓治疗程序。溶栓所需要的药物主要有U尿激酶、50毫升生理盐水,在准备齐全之后使用泵推的方式来进行注射,并在注射之后观察溶栓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泵推应控制在25分钟左右,并保证下次溶栓时间和本次溶栓时间的间隔,应控制在12小时范围内。第四、溶栓过程的治疗。溶栓过程中应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疾病来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比如一些患者需要疾病中涉及了抗血栓、降脂等需求,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滴注治疗方式来进行辅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治疗方式中应注意注射液的选择、用量的选择,比如葡萄糖需要250毫升、复方丹参需要30毫升、藻酸双酯钠需要0.2g等等;口服方式主要是让患者口服血栓通片、复方丹参片等,并按照医嘱进行服用,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同时配合皮下注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治疗。
        (二)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得知下肢静脉栓子疾病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下肢静脉栓子产生的成因较多,对此对治疗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血脂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下肢静脉栓子产生的主要成因是高血脂,患者血脂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较高的状态,导致在治疗中出现了阻碍现象。第二,血糖、血压病变现象。这些基础疾病的存在也对血栓治疗产生干扰,需要在医治过程中对其进行重点医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第三,其它疾病。比如维生素缺乏、瓣膜炎性、内膜病变等,这些都对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需要在溶栓过程治疗中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并进行针对的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一)实验概况
        为了保证实验的客观性,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来科学的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数,并保证患者病情较为一致,并确定了实验人数,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人。通过对抽取的60人进行了分析,确保该60人均符合下肢静脉治疗标准。在本次实验中实验组采用的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的是一般治疗方式,在治疗结束之后,对患者治疗后的血流、血栓等指标进行统计,并查看两组是否具有差异性。
        (二)实验分析

        对两组进行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实验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见上表,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治疗后具有显著效果的人数有18人,有效效果的有10人,无效的有2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在治疗后具有显著效果的人数有9人,有效效果的有7人,无效的有14人,总有效率为53.33%,对此进行了P值实验,结果小于0.05,可以看出在治疗效果层面上,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好,能够达到较高的有效率。
        此外在实验后,还针对溶栓时间、尿激酶总量、大腿周径、小腿周径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间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溶栓时间、尿激酶总量、大腿周径、小腿周径指标指标测试中的平均数值分别为5.7、538.7、4.8、4.1,对照组的平均数值分别为9.1、753.4、3.0、2.7,对此进行了P值实验,得知实验结果均为0.000,小于0.01,可以看出两组在实验后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下患者的各项指标要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在下肢血栓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在治疗中应采用下肢静脉血栓介入的方式来采用导管的方式来进行溶栓,相对于手术取栓治疗来看,具有应用简单,患者身体损伤少的优势,而且药物直接汇入,效果更为显著,对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患者下肢活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应广泛的应用到下肢血栓临床疾病治疗中。
        结束语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属于溶栓治疗方式,通过内部注射药物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时候应注意患者的病情情况,查看患者是否具有其它病症,如果具有其它病症,还应根据病症情况加入其它药物来进行治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可以看出下肢静脉血栓介入相对于传统的普通治疗方式,效果显著,而且在治疗之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要优于普通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应采用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方法来进行治疗,进而减少患者病痛,达到较好的下肢血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强,陈坚,吴迪圣.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8):71-74.
[2]谭永华.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6):1060+1062.
[3]黄晨,冯惠岗,庄炜钊,郭惠庄,黄益,胡佩玲,麦健云,陈汉威,唐郁宽.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6,4(01):27-31.
作者简介:常家烁,男,汉族,出生年月:1988/11,籍贯:云南省腾冲市,学历:大学本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下肢深静脉血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