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和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栗红娟
[导读] 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和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的临床效果
        栗红娟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和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畸形同步心脑血管梗死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血管内治疗,参照组给予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NIHSS、24h颅内出血转换率及脑实质出血率,再发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概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使用血管内治疗的观察组,心脑源性死亡发生率为9.5%,明显优于参照组的57.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中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区别在于血管内治疗可更好的防控心源性死亡概率。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梗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发展迅速,一旦治疗不及时有效会引发高致残、致死率,据数据统计,因治疗方法失当引发的残疾及死亡率已经趋近70%,为此,努力寻求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高精准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可快速阻断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及释放,防控血栓的生成及演化,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用性,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是静脉溶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可促使闭塞的血管扩张,完成畅通扩张,降低心脑梗死灶面积,促使缺血半暗带逐渐修复,以防控神经功能的继续损伤,其疗效已经得到临床验证,而为正确认知不同治疗方法及疗效,本文将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结合临床实践评价血管内治疗及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的内容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畸形同步心脑血管梗死的42例患者,利用excel2019软件中的“Random”随机函数生成随机数字[1],据此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均达到了急性合并心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具体,急性心肌梗死、畸形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分别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神经病学分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脑血管并防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而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同时,所有患者未出现无临床症状及局部体征的腔隙性脑梗死,非脑血管病引发的颅内病变、非恶性肿瘤晚期,治疗时生命体征不平稳。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血管内治疗,也即在发病后给予静脉溶栓及冠脉介入治疗,其中,静脉溶栓选上海枫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H20133152的尿激酶,以4-6万u溶于20-40ml生理盐水中,1-3次/d推注,或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中滴注,冠脉介入主要针对冠脉狭窄或显著心肌缺血的患者,在治疗时需以高精细的导丝为引领,置入鞘管,打开血管通道让导丝及鞘管顺利到达冠状动脉,是实现高清晰的造影检测,明确其狭窄程度,确定病灶;而后,可在导丝引导下植入6F导管值血管血栓部位,并在远心端推注10万u尿激酶[3],如果发现血管畅通概率较小,可以导丝或球囊辅助,挤压、捣碎栓子,进行取栓操作,而若血管畅通后狭窄概率在70%以上,则可沿着导管,将包裹金属支架的巧囊送至冠状动脉血管,予以充气以撑开金属支架,以防止血管闭塞。

参照组进行2次/d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期间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用药量分别为100 mg /d、75 mg /d、90 mg,在此期间并未行血管内治疗。
        1.3评价指标
        两组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的患者在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1年内,选取3名专业的学血管疾病医师通过入户或电话随访方式,分析其预后1年内心脑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概率;观测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治疗后24h进行心脑血管CT检查,测评出血性梗死及脑实质出血2类出血转换。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想χ2检验或 Fisher’s 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及分析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发病情况比较
        依据上述方法,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给予血管内治疗的观察组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患者治疗后再发心肌梗死率及缺血性脑卒中率、心脑源性死亡率分别为0%、0%、9.5%,明显优于参照组的0%、0%、57.1%,仅心脑源性死亡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预后即刻NIHSS评分为(10.21±2.78),参照组患者预后即刻NIHSS评分为(10.56±2.82),表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修复程度基本趋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比较
        从出血性梗死及脑实质出血等2类出血转化来分析,观察组患者24 h 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分别为33.3%、14.3%,与参照组的28.6%、19.0%无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束语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的主要“杀手”,尤其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加之快节奏、不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更是加剧了该类型疾病的发病率。而鉴于两种疾病病理的近似性,且常合并发生,临床中存在冠脉介入治疗及静脉溶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以及抗血小板治疗,但鲜少对比各方法的疗效,故而,上述研究有效弥补以往研究不足,比较分析血管内治疗及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的预后情况,所得结果证明两种方法的疗效均较为显著,差异不大。
        参考文献
        [1]张筱彤,万尊慧,陈宇.不同治疗方式对于急性同步心脑血管梗死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1,42(05):1091-1094.
        [2]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06):501-531.
        [3].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03):272-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