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刘海涛
[导读] 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分别采用2种不同治疗模式,总结治疗效果。
        刘海涛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随州,432700
        【摘要】:目的: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分别采用2种不同治疗模式,总结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隔年6月期间因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就诊于本院的106例病人进行调研,以随机抽签模式将其分为2组,对比组(传统常规治疗模式)53例,研究组(交锁髓内钉治疗模式)53例。总结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对比组与研究组相比住院时间较长、骨折愈合时间较长、肢体肿胀消退时间较长,两组数值对照存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证实,近些年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率增高和高能量损伤事件增多有很大关系。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切口感染、骨不连、骨外露等严重并发症,给疾病康复造成直接的影响。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我科室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在下文中分别采用2种不同治疗模式,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隔年6月期间因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就诊于本院的106例病人进行调研,以随机抽签模式将其分为2组,对比组(传统常规治疗模式)53例,研究组(交锁髓内钉治疗模式)53例。对比组:男性:26例、27例,年龄在41岁至7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21岁。研究组:男性:27例、26例,年龄在42岁至71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31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模式,即为常规钢板内固定术式,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病人的麻醉方式,对患肢进行处理后,将病人骨折位置作为中心点,将骨折断充分暴露以后清理骨折位置的软组织,复位骨膜,使用钢板进行妥善固定。
        研究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模式,如下: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硬膜外麻醉方案,如果病人为开放性骨折:要将坏死组织清除,再进行消毒;闭合性骨折:在骨折位置制作长度约为10厘米长度的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断端。上述步骤完成后经导针进行精准引导,在使用髓内钉进行骨折断端固定,对于胫骨骨折者,在骨折部位的前外侧制定手术切口,使用骨钩、复位钳进行骨折断端复位,将骸骨下方区域分布骸韧带作为中心定位点,切口制作完成后充分分离脂肪垫与韧带,使用尖椎在胫骨平台前缘处开孔,随后使用髓腔锉扩大骨髓腔,置入髓内钉,进行锁钉固定操作,再进行切口关闭处理。
1.3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结果。从骨折愈合情况、手术情况进行对照。骨折愈合情况从延缓愈合、畸形愈合、骨折愈合。

手术情况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肢体肿胀消退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率)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骨折愈合情况对照
        对比组,延缓愈合者:9例、构成比为9/53(16.98%),畸形愈合者:8例、构成比为8/53(15.09%),骨折愈合者:36例、构成比为36/53(67.92%);研究组,延缓愈合者:1例、构成比为1/53(1.89%),畸形愈合者:0例、构成比为0/53(0.00%),骨折愈合者:52例、构成比为52/53(98.11%),对比组与研究组相比延缓愈合构成比较高、畸形愈合构成比较高、骨折愈合构成比较低,两组数值对照存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情况对照
        对比组:住院时间为18.81±8.72天、骨折愈合时间为7.71±0.61周、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为18.72±8.61天;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3.01±3.01天、骨折愈合时间为5.61±0.49周、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为13.11±3.19天,对比组与研究组相比住院时间较长、骨折愈合时间较长、肢体肿胀消退时间较长,两组数值对照存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证实,近些年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治疗手段为常规钢板内固定术式[2]。常规钢板内固定术式十分成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手术方式会受到内固定方式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故而增加伤口感染、骨不连、骨外露等风险,进而给病人肢体功能、预后造成直接的影响,降低预后与治疗效果[3]。为了提升治疗效果,我科室采用了交锁髓内钉治疗模式,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打散髓内钉、受损骨间应力,改善髓内钉负荷,而且这种治疗方式,不需要剥离骨膜、软组织,能够有效的保证骨膜完整性以及连续性,利于保护局部血液循环,促使骨折愈合。此外,髓内钉通过弹性应力方式和病人局部骨组织接触,能够保持一定强度,具备弹性较好的优势,促进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关平. 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 效果评价[J]. 双足与保健,2019,28(9):101-102. DOI:10.19589/j.cnki.issn1004-6569.2019.09.101.
[2]丁振平. 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 双足与保健,2019,28(7):115-116. DOI:110.19589/j.cnki.issn1004-6569.2019.07.115.
[3]刘正宇,刘进炼.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应用效果[J]. 世界复合医学,2019,5(10):49-51.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19.05.1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