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减少急诊抢救室危急症意外事件发生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罗浪
[导读] 判断急诊抢救室行风险管理对危急症意外事件的预防效果。
        罗浪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判断急诊抢救室行风险管理对危急症意外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案例确定为急诊抢救室危急症者,研究样本量为92,有46例行风险管理,有46例行一般性管理,前者为风险组,后者为一般组,危急症者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进行治疗,统计意外事件,调查管理满意度。结果:不同管理方案下意外事件在风险组(6.52%,3例)比一般组(21.74%,10例)低,P<0.05。不同管理方案下,满意度在风险组(95.65%,44例)比一般组(80.43%,37例)高,P<0.05。结论:风险管理的防控效果好,能减少危急症意外事件。
        【关键词】意外事件;管理效果;应用价值;风险管理
        危急症症状可迅速变化,病情在短时间内会加重,此类疾病对治疗设备、资源有高要求,而急诊抢救室能满足此要求,成为危急症者主要治疗场所[1]。但危急症发生率高,常增加抢救工作量,很难全面满足危急症者需求,而治疗期间危急症者缺乏关注,可能会发生较多意外事件,如导管脱落、纠纷事件等,不利于患者恢复,有损医院形象。风险管理逐渐被重视,能提前对危急症者抢救风险进行预测,并调整相关措施,可减少各风险因素,使患者得到安全治疗[2]。基于此,研究以92例急诊抢救室危重症者为案例,旨在判断风险管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案例确定为急诊抢救室危急症者,研究样本量为92,危急症者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进行治疗。风险组:46例,入院时间30min-12h,均数值(6.04±1.49)h;20例女,26例男;患者年龄段28-50岁,均数值(39.99±1.94)岁。一般组:46例,入院时间35min-13h,均数值(6.72±1.66)h;21例女,25例男;患者年龄段29-51岁,均数值(40.36±1.69)岁。组间无差异,P>0.05。
1.2方法
        风险组:风险管理,(1)管路管理:危急症者入院后,需连接各种仪器和导管,例如输液管、胃管等,在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管道脱落情况,常会加重危急症,根据导管情况行固定处理,并对患者行制动操作,随时监测导管流通情况,防止管道脱落堵塞。(2)转运管理:危急症病情复杂,需向手术室、检查室内转移,此过程中需行交叉制动,保持头偏侧位,防止转运不当造成的坠床事件,也能预防反流误吸及脑损伤。(3)细节管理:危急症者入院后需定时查房,由专人复杂意外事件评估,详细观察床旁防护栏、导管连接等,保证各治疗顺利度,并减少安全事件。向家属讲解危急症者病情、治疗情况,缓和家属情绪,防止急诊室纠纷。
        一般组:一般性管理,根据危急症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行体征监测。
1.3观察项目
        意外事件的统计主要有管道脱落、管道堵塞,还包括坠床、反流误吸等。
        管理满意度主要在危急症者清醒后进行调查,维度有管理安全性、管理有效性等,0-4分,对管理不满意,5-7分,对管理基本满意,8-10分,对管理高度满意。
1.4统计学计算
        P<0.05,有差异,SPSS24.0中,意外事件、管理满意度行X2检验,入院时间、年龄行t检验。
2.结果
2.1意外事件
        不同管理方案下意外事件在风险组(6.52%,3例)比一般组(21.74%,10例)低,P<0.05。

3.讨论
        急诊科有较为完善的设备,对各类危急症者能迅速治疗,但此科室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并不能对每一位危急症者保持时刻照护与监督,常造成意外事件,降低危急症者满意度。一般性护理重视危急症者体征监测,能在协调合作下为危急症者提供优质治疗方案,但意外事件仍无法避免,可能造成病情加重。风险管理在此时被提出,重点在于风险控制,此过程中通过评估危急症者病情,判断可能存在的意外事件,后调整医护服务措施,能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危急症者得到安全治疗。危急症病情变化快,需为患者连接各项仪器与导管,自主意识缺乏状态下,患者常有随意乱动情况,或导管连接不牢固的情况,在转移及相关治疗操作中,常会造成导管意外脱落,此时需再次进行导管连接,除增加患者不适感,也可能错过危急症治疗时机[3]。根据病情进行导管连接,此过程中行固定处理,必要时行制动操作,能防止个人、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导管脱落。危急症可快速进展,为把握治疗时机,需在短时间内进行转运,但此过程中有颠簸情况,若患者存在脑部损伤可能会使损伤加重,且转运过程中也有坠床可能。对于此类事件,需对危急症者行制动操作,在绷带固定后能防止坠床,保持头侧卧位,并辅以制动操作,能防止脑部过度移动,对抑制脑损伤有积极作用。细节管理对于风险防控也很关键,此措施实施过程中观察防护栏高度,掌握导管连接情况,能防止意外事件。针对治疗情况向家属及患者讲解治疗进展,并保持温和态度,能平复其情绪,可预防急诊室纠纷[4]。
        综上,风险管理重点突出,能预防各类意外事件,使各危急症者得到安全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润英. 应用风险管理减少急诊抢救室危急症意外事件发生的效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20,33(1):210-212.
[2]费亚众,郭全荣,安利杰,等. 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3):69-71.
[3]林玉琴,顾莉萍,张宁,等. 一站式密集型急诊管理在创伤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136-138.
[4]金莉娜,马建宁,赵菁. 标准化风险评估流程在急诊抢救室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应用[J]. 医药前沿,2020,10(1):237-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