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景颇族苯硫脲尝味能力的测定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杨占涛 马玉金 杨晓景 赵坚
[导读] 本文采用阈值法对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景颇族人群630人进行PTC尝味能力测定,并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分析该群体尝味者与味盲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杨占涛  马玉金  杨晓景  赵坚
        德宏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院  ,   云南  芒市  678400
        摘要:本文采用阈值法对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景颇族人群630人进行PTC尝味能力测定,并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分析该群体尝味者与味盲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结果该族受测群体味盲率11.27%,尝味者占88.73%,味盲基因频率(t)为0.3222,尝味基因频率(T)为0.6778。经卡方检验(x2=1.08,P>0.05),差异不显著,可为景颇族群体遗传学及尝味能力相关的遗传病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景颇族  苯硫脲  味盲  基因频率        
        苯硫脲(phenylthiocarbamide,PTC),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白色结晶状药物,硫脲的苯基衍生物,由于含有N-C=S基,所以有苦涩味。经多年研究调查表明PTC味觉由遗传所决定,人类可分为PTC尝味者与味盲者两群。进一步研究显示苯硫脲尝味基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尝味由显性基因T决定,味盲由隐性基因纯合子tt所决定。因此,PTC尝味能力测定主要用作各种族人群的遗传学分析用途,一个人能否尝出苦涩味是由其基因决定的,与所属民族有关,可作为群体基因、基因型频率结构研究。对PTC尝味能力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报道。目前,我国已对三十多个民族进行了PTC味觉调查,但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德宏景颇族,尚未见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因此我们采用阈值法对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景颇族人群630人进行PTC尝味能力测定并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分析计算该群体尝味者与味盲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了解景颇族人群中味觉个体差异,认识本群体对味觉敏感性的遗传学特征,为进一步景颇族群体遗传学及尝味能力相关的遗传病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德宏职业学院,芒市,盈江县景颇族630人,16-40岁,发育良好无重大疾病和遗传病者。
        1.2 方法  本测定方法采用Harris和Kalmus改进的阈值法进行测定,即将1.3g苯硫脲溶于1000mL双蒸水中,此溶液浓度等级定为1号,再取此溶液按1:1的1号液与双蒸水配成2号液,再以1:1的2号液与双蒸水配成3号液, 依次稀释到14号液,并分别装入形状、大小、颜色均相同的滴瓶内,按此方法配制PTC溶液,正常尝味者基因型为TT,能尝出1/750,000~1/6,000,000 g/mL PTC液的苦味,即阈值范围为11~14号。杂合子尝味者基因型为Tt,能尝出1/48,000~1/380,000 g/mL PTC液的苦味,即阈值范围为7~10号。味盲者基因型为tt,能尝出1/24,000 g/mL 及以上PTC液的苦味,即阈值范围为1~6号。测试时,受试者端坐在凳子上,仰头张口,由合作者滴5~6滴溶液于受试者舌根部,徐徐下咽,并询问品出什么味道。测定从14号液开始,逐次测定至尝出苦味为止,并记下号码。当受试者鉴别出某一号溶液时,应将此号溶液重复尝味三次,三次结果相同时,才是可靠的。在测定过程中,应将PTC.溶液与蒸馏水反复交替给受试者,以免由于受试者的猜想及其他心理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统计所测人员的测试结果(表一),按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出所测人群中的PTC尝味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本次试验总样本数630人,味盲者为71人,为tt基因型,味盲率为11.27%;其余559人为尝味者,基因型为TT、Tt,占90.29 %。(表二)

        2.2卡方检验:
        假设所测群体是一个遗传平衡群体,通过卡方检验检测基因型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进行验证,χ2=χ(观测值-理论值)2/理论值=10.8,P>0.05(P=0.5827,),差异不显著,所以整体是一个平衡体系,结果可信。(表四)

        3  讨论
        3.1研究证明人类对PTC的尝味能力是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各种族特有基因频率越是接近白种人,味盲率就越高,越是接近有色人种,味盲率就越低,白人味盲率在20%~40%,黑人在3%~10%,目前,我国已对三十多个民族进行了PTC味觉调查,汉族味盲率9%左右,朝鲜族15%左右,蒙古族13.5%左右,藏族13%左右,而我们调查的景颇族群体味盲率为11.27%,尝味者占88.73%。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云南德宏景颇族先民与古氐、羌人有关,发源于“木拽省腊崩”,康藏高原南部山区,现今的青海省日月山一带,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因此从民族的起源和分布来,我们把景颇族和同样传说来自古氐、羌人的蒙古族和藏族味盲率进行比较,蒙古族最高为13.5%,藏族13%,第三为景颇族味盲率11.27%。通过比较我们推测景颇族和藏族、蒙古族有一定的同源性,在PTC尝味能力上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同时也呈现出多态性。
        3.2 PTC味盲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腺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性呆小病、先天愚型患者等的味盲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群体。因此,临床上可把对PTC的尝味能力作为一种辅助性诊断指标。景颇族PTC味盲者与相关遗传病的关系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璞、田瑞符、黄秀兰。中国人苯硫脲(P.T.C)尝味能力的测定。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65,5(1);1—5
2.徐玖瑾  中国不同民族中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的研究。遗传学报,1982;9(4)308—3144.
3. 王惠孚.500例汉族青年苯硫脲尝味能力的测定。遗传,1982;4(4),34—35
4.杜若甫. 中国人群体遗传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378 - 393
5.李辉. 苯基硫脲味觉的遗传学研究进展[C]. 进化和遗传初探 1997 - 2000 论文集,上海: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 2000: 26 - 28.
6.宁华,陈芸. 人群味盲基因频率的测定与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 8) : 67 - 70
7.Stem C 著. 吴晏译. 人类遗传学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240 - 242.
8.李文华.西藏藏族青年苯硫脲尝味能力测定[J].西藏医药杂志,2003,24(2):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