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陈家美
[导读] 探讨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家美
        马鞍山市中医院  24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2月我院诊治的CHF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实施运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评分。结果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F较高,LVEDD、LVESD、BNP水平及MLHF-Q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HF患者中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病变的终末阶段,是以运动时、乏力时呼吸困难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形成严重威胁。我国流行病学发现有症状的患者5年病死率约为50%,女性心力衰竭发生率(1%)略高于男性(0.7%);心血管死亡占农村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约占44.60%,城市为42.51%[1]。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心脏运动康复作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推荐康复方案。虽然目前运动康复在国外应用较多,但在我国还处于起始阶段,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生活质量等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运动康复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2月我院诊治的CHF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0~79(67.24±3.2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10例,Ⅳ级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0~80(67.56±3.41)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8例,Ⅳ级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知晓并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年龄≥18岁且≤65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YHA心功能为Ⅱ~Ⅲ级;病情至少稳定1个月,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排除标准: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3个月内心肌梗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炎、严重瓣膜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未得到控制、严重肺部疾病、心内或静脉血栓、其他原因运动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服用扩血管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观察组加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进行踏车运动康复。训练第1周和第2周运动强度为每周3次,50%峰值氧耗量(peak VO2)。NYHAⅡ级患者为40 min/次,其中包括1 min热身,5 min提升运动功率至目标功率,之后在目标功率范围内维持30 min,之后2 min内将运动功能率逐渐降低到0,然后空踩2 min结束运动。NYHAⅢ级患者初始需要维持目标功率15 min,之后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每周增加3~5 min,直到患者能维持目标功率30 min,其余均与NYHAⅡ级患者相同[5]。从运动前5 min至运动结束后10 min进行持续性心电监护,观察ST-T改变、心率,每2 min测1次血压。均干预12周。
        1.4 观察指标
        使用意大利COSMED功率自行车测试系统,按静息-热身-负荷增运动-恢复的步骤进行症状限制性最大负荷运动;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患者休息5 min后戴面罩,连接电极和心电图导联线;血压感应电极放置在肱动脉搏动最强位置,绑好袖带,完成静息期、热身期、负荷递增运动期和恢复期试验,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入组时及随访12周时记录心肺运动实验指标无氧阈氧耗量(VO2AT)、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peak VO2、最大运动时间、最大运动功率。记录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量表(MLWHFQ)分值,包括情感、体征、症状、生活方式及工作5个维度[3]。记录6 min步行实验(6MWT)结果,检测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较治疗前,两组LVEF升高,LVEDD及LVESD均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F较高,LVEDD及LVESD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BNP水平对比
护理前,两组BN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BNP水平较护理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NP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MLHF-Q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MLHF-Q评分均较护理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LHF-Q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运动耐量降低、患者无法顺利完成体力活动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在诊断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为运动耐量,多项研究中试图对患者活动量进行限制,进而达到最终的干预目的。另外,有临床资料显示,其虽然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达到一定的稳定效果,但是会伴随着一定的运动耐量降低等情况,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体力情况。
通过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取得显著护理效果,其中包括有氧运动、医疗体操、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等,从而促使患者的血液循环能够得到显著改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等,延长患者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同时在患者实施康复锻炼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实施测量,同时,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患者家属需要进行陪同,当患者出现不良情况时,患者家属能够进行及时处理,另外,在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运动后,患者家属还需要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及鼓励等,从而促进患者能够坚持长期的功能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LAD、LVEDD短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体力限制、心理情绪、疾病症状、家庭关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张云芳.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6):175-177.
[2]苑晓,邓莉.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8):115-117.
[3]李凤燕,陈平娟,黄炎辉.运动康复护理路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20,19(5):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