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张 虹 赵蓉芬 殷海燕通讯作者
[导读] 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临床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供依据。
       张 虹   赵蓉芬  殷海燕通讯作者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江苏 苏州215129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临床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Vitek2 Compact对251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以CLSI2018M100判定药敏,用WHONET5.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5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分布占比:痰液88.8%(233/251),分泌物6.0%(15/251)。药敏结果显示氨曲南耐药率最高,16.73%;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为13.55%和12.75%;亚胺培南11.55%;科室分布:神经外科110株,占44%;ICU52株,占21%;呼吸科37株,占15%;神经内科18株,占7%。神经外科和ICU耐药率最高;儿科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所有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敏感率高。结论 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最高,其中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居高。所以,临床应重视病原学送检,并根据药敏报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多重耐药菌产生。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细胞膜通透障碍而天然耐多种抗菌药物,另有获得性耐药,同时又易在医院各种潮湿环境中生存,成为医院最常见、难治的院内感染的非发酵菌之一[1]。对铜绿假单胞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有效合理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本院2018年临床分离的25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来源与分离鉴定
       回顾性统计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临床分离的251株铜绿假单胞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菌株。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用VITEK2全自动鉴定仪鉴定细菌到种。
1.1.2培养基、鉴定和药敏卡
       培养和药敏试验用的培养基均购自安图生物,全自动鉴定和药敏试验卡片为VITEK-2检测系统配套产品(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GN和AST-GN13卡片。
1.2研究方法
       1.2.1药敏试验  采用CLSI推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法,由全自动鉴定和药敏仪VITEK-2及其配套卡片AST-GN13完成。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2.2判断标准及统计分析药敏试验  药敏结果按CLSI2018年折点判断,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用计数资料率(%)表示。
3.结果
       3.1 25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分布占比:痰液92.8%(233/251),分泌物6.0%(15/251),其它占1.2%(3/251).
       3.2 25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
  
4讨 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其主要分离自ICU和呼吸内科病房, 在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分离率高于年轻患者,其分离率可能与患者病情、机体免疫功能、住院周期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2]。痰标本是其主要来源,虽然很难明确痰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是定植菌还是致病菌。最近研究[3]证实合格痰标本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符合率达96.5%,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强,耐药机制复杂,且相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其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且容易获得新的耐药性。 本研究的菌株对所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很低(0.4%-0.8%)。可能与该院近几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率较低有关,有研究发现[4]敏感菌株在无抗菌药物压力存在时可能战胜耐药菌株重新成为优势菌株。神经外科和ICU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16%,中介率达25%,可能与其患者病情重、住院周期长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研究[5]表明,抗菌药物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呈正相关。此外,老年和ICU患者口腔和机械通气管道上铜绿假单胞菌定植,及生物被膜形成,都可能使细菌处于亚治疗浓度。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不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且会导致治疗失败[6]。因此加强洗手、接触隔离、器物表面消毒和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极为重要 。
参考文献
[1]颜令,王淑玲,徐兰兰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不均一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3):230-234.
[2] 张祎博, 孙景勇, 倪语星,等.2005-2014年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 (2):141-145.
[3]杨春,历建芝,朱效茹,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原微生物杂志,2016,11(2):173- 176.
[4] 舒文,钱颖,刘庆中. 上海市某教学医院2010至2014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分析[J]. 检验医学,2016,31(12):1055-1060.
[5] 王娜,贾俐萍,王莉, 等. 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及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138-141.
[6] 葛称,顾金花,邹洁,等. ICU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性分 析[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102-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