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静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本文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的108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围产期护理,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为2例、6例,占比3.7%,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为12例,占比22.2%;实验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实验组产后12 h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行围产期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剖宫产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剖宫产;围产期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剖宫产手术得以推行,该种分娩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产妇生产时的痛苦,减少难产情况、提升胎儿出生率;但是,剖宫产创伤大、出血量大,加之产后静卧、活动少,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影响产妇身心健康。临床实践中多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方法来帮助剖宫产产妇进行康复训练,以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危害,本文即结合我院临床实践,探究剖宫产产妇实行围产期围期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具体的内容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9年8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8例剖宫产产妇进行调研,随机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各为54例,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5-39岁,平均年龄(26.02±2.61),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8.69±0.69),出产及经产各为36例、18例;观察组产妇年龄在24-38岁,平均年龄(26.36±2.78),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38.85±0.72),出产及经产各为37例、17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行性。产妇合并妊娠糖尿病、高血压、贫血、凝血障碍及心脏、肝功能异常的,予以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术前后根据剖宫产要求进各指标检测,术后给予心电监测、让产妇平卧6-24h后,让其下床适当活动[1]。而研究组给予围产期全过程的护理,具体,术前,在剖宫产之前,应了解产妇是否存在凝血障碍、静脉血栓、糖尿病等历史,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告知产妇剖宫的操作流程及知识,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防护措施,提升其认知、促发其关注,并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其担忧、焦虑的问题,给予细致的心理疏导,让产妇对剖宫产及并发症有充分的了解,积极主动配合护理。术中,在进入手术室后,应让产妇调整至合理的体位,不能以头高足低的体位进行剖宫产手术,以上肢作为静脉穿刺的点位,且需避免对同一点位反复穿刺;而且,需以低浓度、低速静脉滴注,以免刺激产妇血管壁,医护人员需实施观测产妇血流体征变化,以及早发展下肢静脉血栓异常现象。
术后,应及时帮助产妇变换、调整体位,抬高肢体使其肢体保持在心脏平面30cm以上,以确保静脉血液回流,并细化讲解术后护理知识及技巧,叮嘱产妇适时调整下肢位置,并进行适度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免因长期压迫某个部位造成下肢血流不畅或压疮;产后24h帮助产妇适当伸展背与裸关节,使其腿部保持一条直线,可在床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裸关节,进行膝部伸屈练习,但需合理控制时间;同时,给予产妇健康饮食指导,多摄入高纤维、高蛋白食物,禁食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以清淡为主,进行健康、规律饮食。
1.3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见综合对比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疼痛、肿胀症状变化、产后12h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变化[2],具体,若下肢静脉腔无法正常压闭,且经过影像学检测发展存在无回声或低回声现象,血流信号较弱或没有,则可判定剖宫产产妇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需进一步治疗;下肢疼痛、肿胀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各对应0分、1分、2分、3分[3],可根据产妇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想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症状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给予围产期护理的研究组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为2例,比值为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例、22.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研究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评分各为(1.12±0.72)、(1.13±0.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7±0.82)、(2.38±1.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剖宫产产妇进行围产期护理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症状均有显著下降,正面影响较为显著。
2.2两组产妇下肢静脉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经过分析,进行过围产期护理的研究组产妇在产后12h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依次为(265.12±11.36)、(31.11±2.32)、(38.15±1.82),较对照组的(352.04±15.62)、(37.69±3.61)、(48.22±1.89)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围产期护理对于剖宫产产妇下肢静脉凝血指标有利好影响。
3结束语
剖宫产产妇在有创影响下,促使肌体产生过量凝血酶及炎性因子,加速血液凝结量及速度,且术中大量出血、体液流失提升了血液浓度,让血液中细胞沉积在血管壁,进而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但是,目前治疗该病症的最佳方法是预防,为此,围产期护理至关重要,上述研究即以此为研究重点,得出其对于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性。
参考文献
[1]胡爱芹.研究在剖宫产产妇中实行围产期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名医,2020(07):105-106.
[2]刘秀稳.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双足与保健,2019,28(24):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