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达晓丽
[导读] 探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达晓丽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儿,选取人数80例,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年5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在此期间设立参照组和研究组两个小组,将患儿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以40例每组的方法将患儿均分至两组,同时为了凸显出本研究中护理方法的效果及影响,对不同分组的患儿应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以此完成对照研究,选择常规护理应用到参照组中,在参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将加强心理护理应用到研究组。对患儿护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记录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是否满意,同时评估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情绪状态(SAS评分、SDS评分)。结果:对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后得知,两组家属满意度记录后进行比较{参照组75.0 %(30/40)比研究组95.0%(38/40)},前者的数据低于后者,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情绪状态在护理前的数据相比,无明显的区别,并未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重新测量和对比,数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优于护理前,其中研究组的改善最具优势,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采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可在今后护理中扩宽推广和应用范围。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引言:为了深入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提出加强心理护理的方法,选取部分患儿接受该方法护理,另一部分接受常规护理方法,以此完成对比研究,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为本次研究中的主要对象,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完成80例选取。期间将所有患者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命名小组中,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患者的年龄最大值为8岁,最小值为5个月,平均值为4.1岁,以上资料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即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当患儿情绪波动较大且哭闹时,护理人员给予安抚。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儿施以心理护理,具体操作措施如下:(1)若患儿昏迷或无法进行语言表达时,护理人员应该通过肢体语言或轻轻拍打背部、抚触的方法让患儿感受到关怀和安全感,以此平复不良情绪。如果患儿的哭闹较为强烈,护理人员应该采用温柔的语言沟通并轻轻抚触患儿面部,简单地告知患儿治疗程序,使其积极配合[1]。(2)若患儿能够将自身感受使用语言表达出来,护理人员则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宝宝很棒”、“宝贝不哭”等,以此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2]。(3)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互动了解患儿的性格,以便和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同时将患儿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转移其注意力[3]。(4)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告知家属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并鼓励家属与患儿沟通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此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情绪状态(SAS、SDS评分)进行记录,分使(SAS)焦虑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价,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评价以分数判定,分数和患者的情绪状态成反比。(2)向研究对象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采用(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满意度的方法获取结果后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患儿的SAS、SDS评分以及平均年龄等资料属于研究过程中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的统计范围是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满意度,以计算机软件SPSS 22.0作为相关资料的分析工具,计量资料统计后,采用(x±s)的检验方法。计数资料统计后采用百分比(%)的检验方法;检验数据时有较大的差异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方法护理后比较2组患儿的情绪状态
        患儿治疗前后的情绪变化及对比状态。见表1。

3 讨论
        儿童重症监护室手术临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收治危重患儿的主要场所,此类患儿病情变化无常且危急。加之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各项机能处于发育阶段,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掌握,临床配合度不高,这也增加了临床各项工作的难度[4]。另外,患儿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陌生感,极易导致情绪应激反应,这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临床中想要提高患儿的氨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护理干预,并尽量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5]。本研究使用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组的护理,结果显示,本组患儿的情绪状态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不够理想,采用心理护理后,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响玲.集束化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05):106-107.
[2]张立巍.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3):155+160.
[3]江薇薇,孙素云.分析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6):104+109.
[4]李闪闪.PDCA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11):1393-1394.
[5]白朵峰.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4):105-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