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党政宇
[导读] 为了进一步改善骨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DVT)的健康状况,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本人的护理经验,阐述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党政宇
        武汉市第五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430050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骨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DVT)的健康状况,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本人的护理经验,阐述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此规避风险,保证患者在综合护理干预下,能够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保障患者健康,促进患者的良性恢复。
        关键词:骨外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
前言:骨外科手术多针对患者的肢体损伤予以修复,包括肌腱断裂、肌肉拉伤、脊柱损伤等,若不及时加以治疗,易影响患者的行动力,甚至存在致残风险。现今手术治疗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骨外科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术后患者常因卧床休息,而造成肢体血液循环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必然加剧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若能借助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适当预防不良并发症,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1 骨外科术后患者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识别要点
        对于骨外科术后患者而言,之所以会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多源于以下三种类型的诱发因素:
        第一,体质因素,患者的个人体质,常造成同为骨外科术后患者,某些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某些患者的创面能够快速愈合,尽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结合众多DVT患者的体质调查结果可发现:多发DVT的患者,其年龄普遍较大,且女性分布更广泛。这主要源于年长患者的肌肉活力较差,在其接受手术后,其肢体凝血因子无法保持稳定活力。尤其是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多患有许多慢性病。其它疾病的出现,也会导致老年患者中患上DVT的可能性更高。而男性与女性相比,因女性本身会分泌大量的雌激素,致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在其刺激下,出现血液循环下降、血液黏稠问题。此外,从患者个人因素分析,在其遭受解剖治疗时,也会因血液回流不稳,造成患者术后易发DVT。
        第二,手术因素,患者在骨外科手术中,因其多保持麻醉状态,促使患者下肢结构的肌肉回血能力降低,甚至诱发血液回流停滞情况,促使患者术后无法迅速回归正常的回流状态,增加DVT患病率。另外,在术中使用的镇静药物以及消炎药物等,也会破坏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活力,进而出现血液凝固情况。尤其在患者术后半小时,若不能及时对其予以护理,很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DVT并发症。
        第三,其它因素,对于手术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常存在不可控制因素,如患者肢体创面感染或者静脉损伤等问题。尤其在患者注射消炎药物时,反复对其静脉进行刺激,都会促使患者产生DVT。因此,应准确识别危险因素,并加强患者护理,使之免遭DVT痛苦,保证患者术后能够早日出院。


2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2.1 基础护理方法
        针对DVT的综合护理干预,其中基础护理主要从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与患者的个人锻炼上予以着手。
        首先,护理人员需正视DVT的危害,并对骨外科术后患者进行重点看护,尤其是老年患者与女性患者,既要做好术前安抚工作,详细告知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又要及时教授患者防控技巧,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护理人员开展的术后预防活动中。此外,护理人员应当保持较高的认知水平,将此项护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避免因护理人员疏忽,造成患者发生DVT。
        其次,对于骨外科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督促麻醉师以局麻、硬膜外麻醉为主,并将其麻醉最适合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便患者正确签订麻醉同意书。同时,护理人员在患者术中还应当及时进行止血操作,而且还应注重患者体位的调整。在患者大量出血后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应控制好,防止因止血带过长时间操作,影响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水平。
        再者,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需加强护理,特别是在术后24h,乃至术后恢复的十天内,护理人员都应当随时根据患者病况,为其提供按摩等辅助服务,使其保持下肢血液回流平衡。而且患者还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形态的变化规律。若在护理中发现患者肢体发生红肿、皮肤发紫、口腔出血等现象,还应当立即联系主治医师,以便迅速展开检查,在最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处理,避免诱发DVT。
        最后,由于骨外科患者术后常需要通过输液方式,快速消炎,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此时,还应注重输液中肢体状态的调整,如垫上软枕等。随着术后休养时间的延长,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按时参加肢体伸展运动,或者扶床行走。另外,还应鼓励患者不定期运动,防止长期卧床,出现下肢萎缩等问题,影响术后恢复效果。
2.2 药物护理方法
        DVT在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时,还可通过为患者准备适合的药物,促使患者从药物服用过程中,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适合骨外科术后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对于此类药物的用量,应参照说明书,以每天服用一次,每次服用50mg药量的标准,促使患者血液循环良好。若患者术后状态不佳,还可适当增加服药次数,但每日总剂量不可超过100mg。对于服药困难的患者,还可对其实施药物注射方法,以皮下注射方式,为其注射低分子肝素药物。因此种药物的应用可帮助患者保持凝血因子活力的正常变化,由此维护患者术后安全。对于注射量应以每隔12个小时应用4100IUl药量。同时,护理人员还可实施差别化给药,对于上文提及的危险系数较高的人群,还可增加药量,便于在药物预防期间,能够杜绝DVT的发生。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骨外科术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方法,既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又能有效控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在未来的患者护理工作中,将提出更加细致的护理建议,充分结合患者的疾病特征、手术效果实施个性化服务,以便患者行骨外科手术后,能在优良的护理环境下,缩短病房休养时间,使其快速恢复肢体运动能力。  
第一作者 党政宇1989.11 男 汉族 籍贯湖北省随州市 学历 本科 现有职称 护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