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及心得探索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魏江英
[导读] 对儿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魏江英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对儿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于2019年2月开始,于2021年2月结束,以在研究时间内本院接收的患儿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为了更好的提升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将对80例患儿进行分组探讨,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针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最终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几率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肺炎;护理措施
引言:机械通气是当前危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一种抢救工具,对危重患儿有着非常关键的急救功效。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呼吸机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通气技术,但是随着该通气技术应用范围不断广泛,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也随之不断的提升,如果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患儿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1]。因此这就需要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针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和分析,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机械通气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3岁和15岁,平均年龄为(8.14±1.20)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4岁和15岁,平均年龄为(7.45±1.19)岁。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在对照组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即日常护理,每两小时需要给患儿进行一次吸痰,同时减少患儿的呼吸环路开放时间和次数。在这一基础上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具体护理步骤如下:
        ①体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给患儿保持合理的体位,例如机械通气时,必须将患儿的头部保持高位置,或采取半卧位的方式,从而确保患儿的呼吸通畅,并预防其胃内容物反流。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定期的翻身和叩背[2]。
        ②口腔护理。患儿的口腔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充分根据患儿的口腔pH值去选择比较合适的护理液,并采用棉球进行擦拭,从而降低口腔内细菌滋生。
        ③吸痰护理。在给患儿进行吸痰时,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儿无菌的操作环境,并且保持吸痰过程动作的轻柔,避免损伤到患儿的气道黏膜。
        ④疼痛护理。部分患儿在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会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因此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儿适当的镇静剂,并在通气过程中对患儿的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3]。
        ⑤呼吸机相关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呼吸机的气囊表面,从而降低细菌滋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经护理后患儿的基本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显效;患儿的基本症状有显著的好转视为有效;患儿的基本症状未发现改善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需要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22.0,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标准差用来进行表达计量资料,t对其进行检验;同时n(%)用来进行表达计数资料,X2对其进行检验。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则说明该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经过对比两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后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例和11例,占比7.50%和2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见表1。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当前重症监护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原因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设备和疾病因素导致[4]。一旦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同时机械通气在重症监护室中是非常常见的治疗措施,但是如果在治疗期间长期使用机械通气非常容易导致细菌感染的出现,从而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患儿的治疗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5]。
        因此本文对两组患儿不同的护理方式展开了对比,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综上所述,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孟玉倩,何珊,冷虹瑶. 普遍去定植策略在儿科重症监护室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20,20(08):1138-1143.
[2]刘坤. 儿科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护理知信行现状调查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熊丽,张连红,孙婷. 儿科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治对策[J]. 安徽医药,2017,21(07):1266-1269.
[4]申丹妮. 新生儿科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与研究[D].长江大学,2019.
[5]景珊. 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