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泉、胡燕玲、涂莉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其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对比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优质组与常规组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4、0.973,P>0.05);护理后优质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7、13.548,P<0.05);优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00%,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0,P=0.003);优质组满意度为94.00%,常规组满意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04)。结论妇科肿瘤护理中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关键词:妇科肿瘤;临床护理;优质护理;焦虑评分;疼痛评分;肿瘤内科
近几年,学者们开始研究其在妇科肿瘤患者群体内的应用,选择该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接诊收治的10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妇科肿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接诊收治的10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其护理措施进行分组,每组50例。优质组年龄37~68岁,平均(51.5±3.9)岁;体重45~60kg,平均(50.10±2.10)kg。常规组年龄为40~68岁,平均(50.9±4.5)岁;体重46~63kg,平均(55.55±1.10)kg。两
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制定的《妇科肿瘤》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晓该次研究,且自愿加入;③无其他影响该文研究结果的疾病。该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认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疾病;②合并其他脏器疾病;③服用影响该文研究结果的药物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并提供相应的放化疗治疗。
1.2.1常规组
常规护理,入院期间开展健康宣教,做好术前教育工作,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密监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治疗期间,注重患者用药观察。
1.2.2优质组
①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促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②环境护理:合理设置室内温度、湿度;③提供饮食计划:促进患者多饮水,保障肠道通畅;④早日锻炼:加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提升免疫力及抵抗力;⑤健康宣教:选择多媒体+口头讲述的形式开展宣教,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疑虑。⑥床旁护理:可在病房内患者方便的位置上放置流动式多功能护理车,配备一些必要的医药器械,比如体温计、血压计、吸氧管等,为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提供便捷,实施主动式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两组患者并发症、两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焦虑评分、抑郁评分
优质组与常规组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优质组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jpg)
3、讨论
优质护理模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护理方案,在其实施阶段格外注重患者整体性,充分凸显患者个体性,其观察指标包含了患者生理指标、心理状态等,可全面掌握患者情绪,并及时疏通患者的不良情绪。优质护理措施在妇科肿瘤患者群体内的实施,遵循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原则,从产妇的病情、生活习惯及情绪切入,旨在为产妇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现阶段,该护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通过调查能够发现,肿瘤内科患者治病期间,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注重患者沟通及交流,才可实现护理效果的提升。与传统护理方式对比,这类护理措施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可凸显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自觉性,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以此实现护理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就妇科肿瘤患者,在其临床护理阶段,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缓解其疼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詹爱棉.优质护理服务在妇科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6):159,161.
[2]赵立文,范芳.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在妇科肿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