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玲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共240例,采用随机、平均分组的方法将他们划分到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对预见护理干预方法予以采用,对照组采用的只是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在接受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梗死动脉再通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相应的护理,观察组患者不管是在梗死动脉再通方面,还是在并发症方面,都明显比对照组的情况要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明显,预见护理可以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预见性护理,梗死动脉再通,并发症
如果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出现,非常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对其主要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在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溃,进而有血凝块形成,对动脉造成阻塞。现阶段,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为静脉溶栓,此方法能够再通已经闭塞的冠脉,让心肌受到再灌注,进而将梗死范围在相对有效的程度上缩小,对心肌进行重塑,避免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猝死、心源性休克等等。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将护理质量提升,同时,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对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分别如下:
纳入标准: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发病时间没有超过6h;患者同意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患有继发性或者是原发性的痴呆;心理方面或者是精神方面患有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不同意此次研究。
采用随机、平均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接受调查的患者划分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小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与女性例数分别为72例与48例,年龄在4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4.9)岁;对应的,对照组患者男性与女性例数分别为70例与50例,年龄在42-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9±4.0)岁。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小组的全部患者而言,他们的基本信息比较在统计学上并无意义,,可将其作为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与分析。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地,收集并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方面的宣传与教育,为其提供饮食方面的指导等。针对观察组患者,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进一步实施预见性护理,护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与分析,定期检查与分析其血常规指标,在患者的床边,进行急救类药物的配备,为患者及时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保证治疗质量。此外,当患者出现胸闷或胸痛等相关症状时,护理人员还要及时为其输氧,并对他们有无出现并发症进行密切的观察,一经发现有并发症的苗头出现,及时施以针对性的救治。(2)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通常对自己所患有的疾病持以一种较为恐惧的心理,这显然不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与有效开展,亦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形成制约,对此,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为其讲解疾病的相关内容以及医院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其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轻松与愉悦的心理状态之下,达成对患者的有效心理护理的目的。(3)预见性并发症护理。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像是心律失常、低血压、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并发症发病率比较高的时间段进行总结,并在这一时间段加强对患者的监测,举例而言,对于心律失常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在一天的上午对患者进行监测,增加对患者的巡查次数,一经有异常状况出现,做到在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的救治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不同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生命体征参数进行详细与准确地记录,为每一位患者建立独立档案,以档案数据作为参考对患者病情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及时与有效地对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案作出调整。
1.3观察指标
其一,判断接受相应的护理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小组患者梗死动脉的再通情况,具体的判断对以下标准予以遵循:在接受治疗与护理的2个小时时间内,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大致消失,心电图ST段导联降低幅度不低于50%,发病时间与CK-MB等值的差异不超过14个小时。其二,对患者在接受治疗及相应护理之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围绕心律失常、出血以及低血压等并发症展开研究。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来表示,对检验予以采用,,意味着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护理之后梗死动脉再通情况比较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之后,仅有96例患者实现了梗死动脉再通,再通率也只是达到80%;对应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预见性护理之后,实现梗死动脉再通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一共有116例,再通率高达96.7%。,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护理之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经过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之后,分别有12例、13例以及9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及出血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约为28.33%;与之对应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之后,分别有4例、2例与2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及出血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显然比观察组低得多,约为6.67%。,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3结论
预见性护理具有预见性特点,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及具体的变化特征相结合,对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预测,并在事前积极地对相应的护理干预及应对措施加以采用。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实施预见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能够在一个比较早的阶段对患者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临床症状作出相应的判断。从病情的评估上来看,护理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的主动性以及动态性,在此基础之上将工作规划制定好,并认真实施,以此为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保证。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保证患者持续性地接受高效的护理,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亦会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作出全面评估,以最终的检查结果为参考依据,积极采取并调整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梗死动脉再通以及并发症发病率的降低等均有积极意义,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这在本文研究中得到证实。
综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桂霞.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家有孕宝,2021,3(6):227.
[2]贝晓华,张雅芬.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糖尿病天地,2020,17(11):216.
[3]周鑫,卢花.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8):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