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钟璐微
[导读] 探讨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钟璐微
        兴国县妇幼保健院3424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实施风险防范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比较2组护理质量和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比较2组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风险防范护理;儿科护理;质量管理;应用
引言
        儿科是医院诊治儿童疾病的专门科室,由于儿童身体及表达能力均处于发育阶段,难以对自身不适症状进行恰当描述,且其在诊疗过程中配合度也较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难度。因此,与成人护理相比,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且更为繁琐,医院及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要求也更高,这使得儿科护理人员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甚至会影响儿科护理人员的身心状况,使其产生职业倦怠感,降低护理质量,进而影响患儿的身体康复。临床实践证实,合理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促使其更好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对个人及科室发展等具有多重益处。基于此,本次探究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儿科患者140例,其中消化系统疾病47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神经系统疾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1.3)岁;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5±1.4)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症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风险防范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输液管理:1)患儿静脉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加强巡视观察,避免发生针头拔出、滑落等问题,一旦发现潜在风险需及时规范处理,确保患儿治疗安全。2)在患儿输液期间,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跌倒、坠床、呕吐物窒息、烫伤等各种可能的意外及并发症,以保障患儿在输液期间的安全。(2)组建风险防范护理组,由高年资、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总结分析儿科急诊输液室既往常见、多发的护理问题,发现常见、多发及潜在的风险点,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相关制度、预案,改进护理工作流程。(3)强化护理质量,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合理恰当的护理质量检查表,优化质控检查制度,将护理人员考成绩计入个人档案,与职称晋升、绩效奖金等挂钩,提高护理人员重视度;强化安全管理相关内容,加强培养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视细节护理,及时预防潜在的护理隐患,对容易造成风险的护理工作及条件进行调整改善,尽可能地给予患儿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4)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宣传及建立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将疾病、药物相关知识和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向家属做好宣传,并与家属积极沟通,及时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以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避免家属出现紧张、急躁等负性情绪。(5)注意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与患儿沟通始终保持温馨、亲切、耐心,并运用语言、肢体接触、提供玩具或动画片等多种方式缓解患儿哭闹、不安情绪,降低患儿对护理措施的抵制与反抗程度。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护理质量评分,共包含5个方面,即病房护理、基础护理、特色护理技术、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每项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比。②比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意外伤害、静脉留置针问题、给药问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3例(4.29%),对照组9例(12.86%)。比较2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P<0.05)。
3讨论
        儿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所收治的患者年龄小,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现阶段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新生儿数量逐年增多,到儿科就诊患儿的数量每年也随之增加,这一形势的出现,加之医疗改革的深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该对常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确保儿科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中,对患儿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患儿脱针、漏液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家长和患儿对儿科护理的信心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曌.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0):1238-1239.
[2]龚仕妹.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8,33(36):163+165.
[3]郝秀玲,邢丽萍.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4(34):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