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潇依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311200
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80例进行分析,按照其护理方法的不同把其分成两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见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针对性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肿胀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肿胀评分明显比常规组更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得出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肿胀程度,还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护理满意度
四肢创伤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伤疾病,是指患者的骨完整性被外力破坏。现如今,手术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四肢创伤骨折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也较为显著,但是,患者在手术后的静脉回流不畅通、创面血液渗出量较多,患者的活动不便等都会造成一些并发症,较为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就是肢体肿胀,四肢肿胀疼痛、血液循环不畅等,影响患者的术后身体恢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随机选择80例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护理干预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来我院的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80例进行分析,按照其护理方法的不同把其分成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常规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64岁,平均(45.31±10.54)岁,其中12例下肢骨折,28例上肢骨折。研究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8~65岁,平均(46.04±9.15)岁,其中13例下肢骨折,27例上肢骨折。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见的护理方法,主要是科学指导患者进行消肿止痛,科学使用抗感染的药物,让患者抬高患病的部位,实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研究组患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所示:第一,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术后肢体肿胀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帮助其缓解负面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第二,创面及疼痛护理。患肢加压包扎3d,包扎时先用棉垫包裹患肢,后应用弹力绷带包扎,避免包扎过紧,注意观察患肢末梢循环。若患者出现痉挛、麻木、伤口渗血、渗液、疼痛增加等情况,需重新包扎。敷料定期更换,保证创面干燥、清洁,确保无菌操作。适当冰敷患处皮肤,30min/d,以收缩局部血管,减少肿胀及出血。第三,红外线治疗。采用红外线照射创面,促进局部淋巴回流、血液循环,30min/次,3次/d。第四,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由易到难,包括指趾小幅度训练、肌肉收缩及放松训练、患肢主被动训练、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及负重锻炼。根据病情程度依次进行,30min/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肿胀、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
1.4判定标准
①制作肿胀程度评分表,无肿胀,恢复良好为0分;皮肤表层存在轻微肿胀,有皮纹为1分;皮纹消失,皮肤紧张,且表层温度较高,但未出现张力性水泡为2分;皮纹消失,且皮肤表层温度过高,皮肤发亮紧绷,存在张力性水泡为3分。②制作疼痛程度评分表,无痛为0分;稍有疼痛为1分;轻微疼痛,患者不舒服为2分;疼痛、患者痛苦为3分;疼痛较为严重,患者有恐惧感为4分;剧烈疼痛,患者无法忍受为5分。③制作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共100分,其中≥75分为满意;60~75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肿胀及疼痛评分
在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肿胀和疼痛评分没有较大的差别,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肿胀评分为(0.47±0.13)分,疼痛评分为(0.87±0.12)分,分别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12±0.22)分,(2.01±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文中已经提到,四肢创伤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临床骨科疾病,大都是由于外力造成的骨折,手术疗法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伤口感染及患肢肿胀等并发症,其中患肢肿胀较为常见,患肢肿胀导致患者局部疼痛,还会影响患肢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不利于骨折愈合,严重者可并发深静脉血栓、骨筋膜室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患肢肿胀患者中尤为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肿胀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说明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患肢肿胀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肿胀及疼痛程度。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真指导患者准确掌握加压包扎与持续冰敷等护理方法,便于出院后自行更换辅料,并告知患者术后轻度疼痛及肿胀为术后正常现象,可随创面恢复逐渐减轻,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可明显缓解患者肿胀及疼痛程度,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玲.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9):2464-2466.
[2]真启云,费文勇,杨文婷.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6,31(12):17-19.
[3]杨柳.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79-81.
[4]胡三莲,何丹,钱会娟.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