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通过ArcGIS10.5,运用空间分析法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对绵阳市平武县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
关键词:平武县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GIS
引言: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来农耕文明史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及经济价值,同时保持着活态的文化传承和内涵。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传统村落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民间的广泛关注。
1、研究范围、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1.1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区域为绵阳平武县(图1),包括亚者造祖村、民族村等9个村。分为三个传统藏族村落、三个传统羌族村落、三个传统汉族村落。
1.2研究区概况
1.2.1地理、气候条件
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盆地过渡边缘地带,涪江的上游地区。辖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近5000米。低山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严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多云少雾、阴天多的特点[1]。
1.2.2 民族文化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汉、藏、回、羌、高山族等12个民族。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白马藏族。白马藏族是历史上白马番人的后裔,集中分布在四川和甘肃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2]。白马藏人以宗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形成连片村寨,饮食以燕麦、洋芋、荞子、青稞等杂粮为主,有尊狗的习俗。
1.2.3 社会概况
平武县,绵阳市辖境最北端的一个县,1990年共辖6个区,39个乡(其中5个藏族乡),1个乡级镇,250个行政村,9个城镇居民委员会 [3]。
本次搜集了自1949年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20年平武县的人口数量,从表格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后,平武县人数呈现慢增长的状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在2010年,人数开始减少,人们逐渐离开自己居住的乡村,乡村的人气和味道逐渐变淡(表1)[4]。
2、调研方法
文献查阅。本次调查研究将继承、吸取和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筛选出与本次选题相关的若干个研究对象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本文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整理与归纳。整理与归纳分析是本次报告的主要方法。整理分析前期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及信息。归纳法是本报告的核心工作方法。
3、研究过程
3.1空间格局与地形地貌
3.1.1高程分析
为直观的反映平武县传统村落在地形地势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ArcGis10.5绘制平武县传统村落高程分布图。根据所处海拔高将地形地貌分为丘陵(500米~1500米),低山(1500米~2000米),中山(2000米~2700米),高山(2700米~3500米)。结合平武县传统村落的分布位置,统计各个范围内传统村落的分布数量。分析得出,传统村落大多数分布在海拔500米~2000米之间的丘陵和低山地区。其中有3个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图2)。
高程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村落是在某一历史时期人类“顺应自然,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聚居空间,而平武县西北部的地形海拔普遍较高,东南部相对而言较为平坦。这一重要因素决定了平武县的传统村落选址更多是在东南部的低海拔地区[5]。
3.1.2坡度
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出平武县传统村落坡度分布图。将坡度大致分为山麓地带、盆地周围、丘陵(0°~16°),200米~1500米的山地(16°~26°),大于1000米山地坡面上部(26°~35°),大于1500米山体坡面上部(35°~45°),地理意义上的垂直面(>45°)五种(图3)。
由图可知,平武县的传统村落分布区域坡度大致在16°~35°之间,基本满足人们生产生活。
3.1.3坡向
坡向在广义上可以分为阳坡( 正东、东南、正南、西南坡) 与阴坡( 正北、东北、正西、西北坡) 两大类。坡向对于村落能够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阳坡能够接收到更充足的太阳辐射,具有更好的热量条件。充足的热量条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利用GIS 进行坡向分析,得到八个方向的划分: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通过统计分布于各坡向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制作平武县传统村落在不同坡向的数量分布图(图4)。
由图可知,平武县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阳坡,具有向阳性分布特征。阳坡区的传统村落光热资源更丰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阴坡区的传统村落虽然光热资源相对较少,但因其地形、地貌、水源等条件较好,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较差的光热资源条件通过人为手段和方式加以克服,进而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3.2空间格局与河流
水源是传统村落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平武县内主要水系按照1000m为间隔作缓冲分析,分为小于1000m ,1000~2000m、2000~3000m 、大于3000m四个等级分析得出河流距离村庄的距离在1000~2000m、小于1000m、,2000~3000m范围分别有5、2、2个,经 GIS 空间分析得出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图,由图可得,距离水源过远以及过近传统村落的分布会减少,在1000~2000m范围内,传统村落的分布是最为集中的(图5)。
3.3空间格局与交通
交通是影响传统村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1500m 为间隔对现状主要道路做缓冲分析,并把结果按照0~1500m、1500~3000m两个等级进行分类得出居民点分布与距离公路远近的关系,0~1500m、1500~3000m范围的村落分别有6、3个,其中5个村落靠近205省道。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数量随着离道路距离增加而减少。道路便利带动居民的经济收入,因而道路的便捷程度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图6)。
3.4空间格局与县中心距离
利用ArcGIS的分析工具,以平武县县政府所在地为基点,分别以5、10、20、40、60、80km为缓冲带宽度,做六个等级的多环缓冲区。由图得出,5km、10-20km、20-40km、40-60km、>60km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分别有1、2、4、3、0个村落。即平武县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20-60km范围内,距离平武县中心越近的范围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少(图7)。
4、结果分析
4.1县域空间特征
整体上,平武县传统村落的基本分布在县域东南边,以平武县县中心作为分界点,在平武县所有的9个传统村落中,有5个村落集中分布在天浑镇和江油关镇附近;有4个相对散乱的分布在县中心北部,其中距离县中心最远的亚者造祖村、民族村和上游村均属于国家级的传统村落。
造成这一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平武县整体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平武县东南边地势相对平坦,更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这一区域传统村落聚集性分布。分析发现,至今保存较为完整、风貌较为统一的传统村落均位于地域较偏远的地区。
4.2结果分析
分析得出,交通和水源因素决定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平武县传统村落基本沿着主要的道路和主要的河流两侧分布。在交通便利、水源条件优越的地区,更容易有传统村落的聚集性分布,这也符合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背山面水、择水而居”的原则。
平武县位于多民族交汇地带,造成了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结果,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崇拜,因此9个传统村落中,有着各自的村落特色和不同的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周明长,查晓鸣.城镇灾后景观形象再生层面浅析--以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为例[J].江西建材,2014,(23):12-13.
[2]孙志蓉,杜远,陶育照,等.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医药文化及防治疾病方法的调查初探[C].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30-133.
[3]许玲俐.川西北少数民族城镇灾后景观形象的再生研究——以平武县白马藏族小城镇为例[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10.
[4]程茜. 平武县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调研报告[D].绵阳师范学院,2019.
[5]王倩,宋立中,杨秀成,宋璟.基于GIS的山西阳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03-0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