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11期   作者:   孙晓斌
[导读] 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入,对各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孙晓斌
        山东兴诚钢管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入,对各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机械制造不仅是中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而且包含高职教育涉及的专业教学内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机械类专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内容普遍比较多,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和要求,才能保证机械类专业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践
        引言
        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机械制造实习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已经逐步落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传统实习课程中的演示型或者验证型实习方式,探索以项目引导实习课程教学,建设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作品设计与制作、基于实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习课程,是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课程背景
        课程性质。《机械制造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机械加工质量检测、机械装配等,是机械制造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全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机械加工的材料特点及其热处理方法,了解机械制造中应用到的公差与配合的知识,了解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的应用,熟悉机械加工中使用到的机床,熟悉各种机加工原理与方法,了解装配工艺,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加工方案的能力,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及上岗工作,打下必要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基础。学情分析。《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既衔接了专业基础课,又要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下重要基础,是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本门课程的理论较多、技能较难,往往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在技能训练中“和稀泥”、怕脏怕累,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导致后续课程的培养效果不佳,人才培养整体不达标。机械类专业学生对于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来就积极性不高,对于理论知识比较深的专业课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现在还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介于以上问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既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加强技能训练,尤其是要充分的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2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2.1构建实验、实习、工程实训基地一体化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环节、实习、工程实训构成,建立在专业培养的全程教学过程中。在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工艺理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增加所有课程中实验环节的比例,包含实验课程、专业企业的实习、实训、实验设计等多个环节。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需要分层次、分模块、分阶段,并且要突出创新性。实验:学校在机械工艺理论专业课程上设定专项训练,主要实验部分根据学生们的课程而安排包括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见到实物,知道确切的事物,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观察具体现象的变化。实习:要求学校对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时,以学生的身份具体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

实训:即“训”加“练”,目前引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制动化”和“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学院的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构建实验、实习、工程实训基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企业的生产操作环境。
        2.2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职业院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更加专业的人才,以满足当前人才市场对各类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机械类专业一直是中职、高职的重要专业之一。同时,市场上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普遍比较大。因此,为了实现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职业院校就必须结合现实要求,从多个角度出发,将新课程标准改革作为基础,实现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保证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院校教师在具体实施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时,要将专业技能作为基础,还要将基本的知识单位作为划分模块的依据。这种合理应用的方式有利于突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的限制,还可以根据最基本的训练要求,将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全都渗透到对应的技能训练活动中,最终在实践中形成具有一体化特征的模块。首先,教师要对当前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模块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也就是要在实践中结合现实要求,严格按照职业院校的基本要求,以机械制造的专业操作技能为基础。比如,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钳工技能操作作为基础,或将钳工技能操作作为辅助,而将金属切削作为主要内容等。经过这种划分后,下一级模块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模块通常就包括孔加工、钳工的基本技能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其继续划分得更细致,也就是将其划分为第二级模块,如钳工的基本技能模块就可以划分为锉削、锯削等。这些二级模块又可以被更细致地划分为对应的三级模块。依此类推,按照逐渐递进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职业院校机械制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实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其次,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现实要求,对机械制造专业模块进行合理的划分,还要将三级模块划分成各类对应的实习课题,将这些课题对应的目标、任务等作为基础,对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个教学内容、要求等进行客观的分析。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一体化课题模块教学模式。
        2.3改善教师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体化教学对于教师的理念和方法等具有一定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训经验和操作能力,也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明确一体化教学的要点和教学理念。
        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已经基本成形,网络教学资源已基本建设完毕。但是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效果贯穿到课堂中,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妍,任延朋.高职工程制图教学做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探讨[J].居舍,2020(1):181.
        [2]张浩功.中职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创设分析[J].河北农机,2019(10):73.
        [3]宋志刚,吴志敏,朱梅.基于OBE理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5):47-52.
        [4]赵恒.中职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践[J].科技风,2018:54.
        [5]黄晓波.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