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崴
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医院 150060
【摘要】目的:分析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开展子宫肌瘤治疗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前组实施小剂量米非司酮(12.50mg)治疗,后组实施大剂量米非司酮(25.00mg)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激素水平和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激素水平和治疗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均可获取理想的效果,但后者的不良反应更少,临床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剂量
前言
子宫肌瘤在妇科中为常见的多发性良性肿瘤类型,以育龄期妇女为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经病理检查多数患者为良性,但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子宫肌瘤的体积也会随之变大,会引起患者痛经、经期延长、腹痛、子宫不规则流血等,对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米非司酮为临床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1]。但是目前对于米非司酮的剂量应用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为此本文对大剂量和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现总结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2例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开展子宫肌瘤治疗的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中患者年龄为35-58岁,年龄均值为(46.5±2.55),病程为8-30个月,病程均值为(19±2.41)个月;研究组中患者年龄为36-58岁,年龄均值为(47±2.43),病程为8-31个月,病程均值为(19.5±2.37)个月,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对比无差异 (P>0.05)。
纳入标准:均伴有程度不一的尿频、痛经、贫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表现;经彩超检查确诊,子宫肌瘤体积在5cm以下;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近期三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存在家族遗传史。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米非司酮药物(国药准字:H10950202,生产厂家: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5mg)治疗,对照组实施小剂量米(12.50mg)治疗,研究组实施大剂量(25.00mg)治疗,均一日一次,服用药物后禁食2h,两组均开展3个月的持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血清激素水平和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治疗有效率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血清激素水平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进行检验。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率表示,以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对比
两组的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无效4例、有效12例、显效20例,治疗有效率88.89%;研究组患者无效2例、有效12例、显效22例,治疗有效率91.4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1例、性欲下降1例、疲乏嗜睡1例、头痛皮疹1例、总发生率11.11%;研究组患者恶心呕吐3例、性欲下降2例、疲乏嗜睡3例、头痛皮疹3例、总发生率30.56%,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和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大多数人无自觉症状,一般经体检发现。随年龄增长,当女性绝经后,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子宫肌瘤可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该病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
米非司酮为新型的化学类合成类抗孕激素药物,药物原理为通过结合黄体酮受体,强化黄体酮受体与热休克蛋白的结合,使得DNA结合区改变,最终达到对孕激素分泌的阻断,为此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可起到较好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根据相关研究表示,服用米非司酮可通过抑制肌瘤细胞表面生长因子mRNA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长期在服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中可使得竞争性抗雌激素在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轴作用,对黄体酮带来降低作用,引起无排卵,促进肌瘤体积缩小[2]。有学者研究认为,米司非酮用量应在治疗中从50.00mg/d逐步的减少至25.00mg/d,再逐步的减少至12.50mg/d、10.00mg/d,甚至是更少的剂量。但是经查证国内对于该观点的相关研究甚少[3]。
研究中,两组的血清激素水平及治疗有效率对比无差异(P>0.05),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小剂量的米非司酮与大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效果方面相当,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更少,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这与刘建忠[4]等人在研究中提出的“治疗后,观察组使用25mg的米非司酮和对照组使用12.5mg在血清激素水平的改善方面未见差异”这一结论一致。
综上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应用小剂量(12.50mg)和大剂量(25.00mg)的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均可获取较好的成效,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整体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张定红,王宏丽.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 28(11):99-101.
[2]刘继明.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286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24):135-137.
[3]李惠莲.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06):157-159.
[4]刘建忠,张春花,刘婷婷.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和血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0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