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炳伟
浙江绍兴
摘要: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建筑物厚度与体积持续扩大,因此对基础承载性能提出严格要求。相较于传统建筑,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工艺和建筑结构都较为复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得到普遍应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征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受其规模影响,其水化热反应会直接导致内外温度分布的不均,其内外温差甚至可以达到25oC之上。在城建工程建设的多个环节,都会应用大体积混凝土。受体量影响,砼体结构端面位置的混凝土总量相对较大,所以,在加设钢筋的过程中,必须对其配筋率进行严格认定,避免出现由于超筋或是少筋所导致的相关问题。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城建工程中多用作基础或地下建筑的构建,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水能力。另外,大体积混凝土需要用到较多的硅酸盐水泥,这使其在硬结过程中收缩量大幅度增加,很容易出现裂缝问题,所以必须配置适宜的构造筋。此外,还必须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大体积砼结构的工作性能。
2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1工程概况
某小区二期建设项目建筑高度81m,分为地下管道夹层、地下一层人防,地上27层住宅,地下室埋置深度6m,层高为3.0m。面积:总建筑面积为14468.66m2,地上13613.32m2,地下管道夹层287.79m2,地下一层人防567.55m2。建筑耐火等级:地上建筑为一级,地下建筑均为一级,主体为剪力墙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防水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2道防水设防;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2道防水设防。
2.2原材料选用
选用水化热低的通用硅酸盐水泥,3d水化热应该控制在250kJ/kg以内,7d水化热应该小于280kJ/kg。在骨料选择上,细骨料选用中砂,含泥量控制在3%以内;粗骨料选择粒径在0.5~3cm的非碱活性骨料,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同时,添加粉煤灰或其他掺合料用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例,以达到减少水量的目的,降低水化热问题。
2.3配合比
混凝土拌合物的射落度控制在18cm以内,拌合水用量应小于170kg/m,粉煤灰掺量应控制在胶凝材料用量的50%范围内,水胶比控制在0.45以内,砂率宜为40%左右。
2.4运输
在混凝土运输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主要有:混凝土运输使使用到罐车,确保混凝土在运输途中仍在持续搅拌,避免离析情况的出现;考虑到运输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一般会考虑在夜间运输混凝土,不过夜间运输中所选线路应保持照明的清晰性,防止发生交通事故;运输前要对运输车辆予以明确标注,详细标注运输混凝土的批次、等级,使现场作业人员准确了解混凝土信息,做好混凝土科学配置;在现场建设调度站,与搅拌站实行良性沟通,及时对混凝土的类型、数量等加以把控,使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符合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浇筑时间,从出机到浇筑施工完成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要实施覆盖养护;在运输过程中,罐车需保持匀速运转,加强内部浆料的搅拌效果,卸料前加快运转速度,以此实现混凝土的良好搅拌。
2.5混凝土施工方法
(1)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40P6,最大水胶比不大于0.45,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保温水泥,用量不小于320kg/m3。
筏板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2)混凝土的浇筑及振捣方法。采用薄层浇筑,斜向推进,逐步均匀升高一次到顶的连续浇筑工艺,分层厚度为500mm,按1∶6的斜坡向前推进。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棒做到“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均匀振捣”,插点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内约5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捣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摊铺坡度1∶3。重点注意布料口周围、钢筋、转角、各区段作业接缝等部位。在柱插筋振捣时还应注意不可使柱插筋发生移位或倾斜。在混凝土浇筑操作面上配5根振捣棒和1台平板振动器,混凝土浇筑施工顺序采用斜面分层薄层推移法进行施工且混凝土均匀上升。在混凝土斜面分上、中、下三层振捣区,沿宽度方向布置4组混凝土工,每组2人负责振捣,在浇筑区形成一定作业面后,用平板振动器进行面层振实、振平。同时安排8人随后摊平、排实。除表层选择平板式振动以外,其余部分选用插入式振动器。插入式振动器的操作要快插慢拨振捣均匀。插入点间距应该在30~40cm,每个振动点持续时间应大于30s,当混凝土表面没有明显塌陷、不再冒气泡时为止,防止漏振。振动器与模板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振动器作用半径的50%范围以内,振捣点移动间距要控制在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4倍以内。浇筑一次完成,不能出现施工缝隙。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水泥浆比较厚,而且泌水多,需要人为将浆水引向低洼部位集中然后排出。混凝土在初凝时,表面会出现开裂现象,需要在终凝之前二次抹压。(3)混凝土表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在利用振动棒振捣以后,再用平板振动器振捣一次,然后用刮杠刮平,以消除混凝土表面应力和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密实性,防止裂缝的产生,初凝后再用木抹收面一次,施工缝位置将混凝土表面拍实后木抹收面拉毛处理。(4)外墙墙体水平施工缝留在高出底板表面500mm高墙体上。
2.6混凝土养护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要在表面覆盖材料,以达到保温效果。覆盖选用的材料以塑料膜和草垫为主。在电梯井位置,还需在外侧附着一层草袋,达到保温保湿的作用,以免水分大量蒸发生成收缩裂缝。保温养护过程中,禁止在表面洒水,以免温度过快下降产生裂缝问题。附着物搭接部位的宽度要控制在200毫米左右,利用砖头或木块压实,避免结构直接暴露在环境下。养护时间需结合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要求实行有效控制。在养护过程中,作业人员应做好温湿度检测工作,准确了解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及特征,分析内外部温差变化,在发生异常后,立即加以处理。根据现场温度变化特征,对养护措施予以调整,增强养护效果。
2.7混凝土测温
(1)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设在筏板边缘及中央部位,以准确掌握混凝土块体的温度变化情况为原则。选择中心轴线对称的两个竖向剖面进行监测点布置,集水坑、电梯井等位置单独布置监测点。
(2)测温监控
测温时由项目施工员负责,助理施工员分两班专职测温。测温线预埋和测温前应由技术负责人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逐个监控点测温,测出混凝土体上表层、中心、下表层、混凝土表面及大气温度。每次测温后应立即汇总整理混凝土内部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差数值,测温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达到或超过20℃或降温速率大于2.0℃/d、每4h降温大于1℃,应及时通知项目技术部门,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控制温差。当混凝土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温差连续3d小于25℃时,可停止测温,并绘制测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测温报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把控,是优化工程质量,降低裂缝问题出现几率的重要举措。在施工中应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注重过程监督,做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科学部署,以此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大整体施工作业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黄晓江.中华建设.2020(12)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张华.四川水泥.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