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宋敬晶 任文静 王珊珊 冯会彩 范婷婷
大庆油田铁人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13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使用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对于处于CKD5期的病患血管钙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们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进行血液透析的病患进行研究。根据病患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的情况对病患分为研究A组(34例)和研究B组(30例),其中,研究B组未使用过改善微循环药物,研究A组病患使用过改善微循环药物。分别对病患进行临床指标、生化指标和血管钙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研究A组与研究B组的病患在高血压率、糖尿病率、BMI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与研究B组的病患在TG、TC、CRP、脉压差的比较存在差异,P<0.05;研究A组比研究B组的病患的血管钙化阳性率、血管僵硬率和穿刺部位硬结率都低,P<0.05。结论:对于患上尿毒症处于CKD5期的病患而言,使用改善微循环障碍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病患的血管钙化,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改善微循环药物;尿毒症期;血管钙化;药物护理效果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使得患有慢性肾脏疾病(CKD)的病患,尤其患上了尿毒症(CKD5)的病患有了可靠的医治方法,提高了病患的寿命期。但是,处于CKD5期的病患的血管钙化率非常高,一旦血管的通路受阻,不仅病患的血管透析医治效果会受影响,而且还可能导致死亡的发生。因此,如何降低处于CKD5期病患的血管钙化率是临床医学上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重点研究方向[1]。本文采取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的医治护理方法来研究对减轻血管钙化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们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患进行研究,其中男性病患(39例)和女性病患(25例),年龄28~63岁。基于病患对改善微循环药物的使用情况将其分为研究A组(34例)和研究B组(30例)。其中,研究B组的病患未使用过改善微循环药物来改善微循环,研究A组的病患使用过改善微循环药物来改善微循环。
1.2观察指标
两组病患分别进行临床指标、生化指标和血管钙化指标的检测。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发、BMI等;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CRP)、脉压差等。血管钙化指标:血管钙化阳性率、穿刺部位硬结率、血管僵硬情况等。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疏导
一般病患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护理人员在与病患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病患,真诚地关心病患,在倾听与沟通的过程中了解病患的心理,当发现病患有负面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
1.3.2无菌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病患护理的过程中,当发现病患有流汗或者出血的情况,要及时对敷贴进行更换,并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对其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1.3.3健康知识普及
护理人员在与病患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将疾病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护理方法耐心的讲解给病患听以提高病患的就医服从性。
1.3.4血管局部钙化护理
对于已经出现内瘘部位钙化的病患,要采取相关的药物进行局部护理,比如常用的芦荟软膏,喜疗妥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血管硬结或僵硬情况的发生率。
1.3.5饮食安排
对于CKD5期的病患,要合理安排饮食,严格控制含钠、钾、磷物质以及豆制品的摄入,多食用如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同时提高对维生素食物的补充。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数据差异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A组病患与研究B组病患的各项指标对比情况如下表1。
4讨论
病患患上慢性肾脏疾病后,尤其是尿毒症CKD5期的病患的血管容易出现钙化,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将很难医治,因此对于血管钙化重点在于有效预防[2]。本文对进行过长期血液透析的病患进行研究,按照病患是否使用过改善微循环障碍类药物对其进行研究分组[3]。对两组病患的临床指标、生化指标和血管钙化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发现研究A组病患与研究B组病患在TG、TC、CRP和脉压差方面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血管钙化阳性率、穿刺部位硬结率、血管僵硬率的比较,研究A组病患比研究B组病患的概率都低,P<0.05。由此说明,对于患上尿毒症处于CKD5期的病患,使用改善微循环障碍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病患的血管钙化,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左寿娜.预防性护理干预ckd5期患者血管钙化满意度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89-90.
[2]徐海燕.人文风险管理在CKD5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44):11-12.
[3]徐慧颖,王金玲,刘晓霞,等.糖尿病肾病CKD5期患者内瘘成形术血管的病理变化[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6(5):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