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背景下关于城乡规划中绿色建筑运用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4月11期   作者:张健
[导读] 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助力我国降碳减排目标实现
        张健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0013
        摘要: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助力我国降碳减排目标实现,从城乡规划的顶层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对城乡规划中绿色建筑指标形式化、系统不匹配、缺乏实施保障等问题的剖析,提出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系统性研究绿色建筑对现有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以及管理相关规范影响的建议,通过标准化、度量化、市场化手段,将绿色建筑运用落实在规划编制、规划传导、规划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过程中,深化城乡规划的绿色理念,切实提高绿色建筑的运用。
关键词:降碳减排、城乡规划、绿色建筑、运用

1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全球争论碳排放问题时,我国率先提出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降碳减排目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城市建设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技术越趋成熟,为十四五期间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在城乡规划中凸出绿色建筑作用,提高规划设计的降碳减排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2绿色建筑运用在城乡规划中的意义
2.1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意识成为全球共识,建筑节能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相继颁布绿色建筑标准。2006年,我国住建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对于城乡规划来说,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设计要素的革新,更是一种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升。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提高了规划设计的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等要求。绿色建筑的运用,将影响规划的能源系统、水系统等设计,进一步节约资源;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化与延展,将影响规划的公服设施、生态用地布局,进一步宜居宜业。
2.2绿色建筑的规划编制体现
        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规范绿色建筑规划编制工作。住建部于2018年提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充分结合地方气候、资源、建筑技术、经济条件等实际,合理确定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和规划控制要求等,并与其他规划充分衔接。《办法》提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宜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由城乡规划编制机构联合绿色建筑设计与咨询机构共同编制。
        从编制要求上来看,绿色建筑的规划编制就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的工作。一方面要落实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将绿色建筑的总体要求进行量化,形成城乡规划里的相关约束性及引导性指标,对城市土地出让条件编制、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管理能起到一定作用。
2.3绿色建筑的规划实施衔接
        绿色建筑技术的实现,除了环保材料技术的进步,还有个重要的支撑,就是装配式建筑的使用。新材料的研制和使用、施工要求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色建筑的初始建设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但通过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带来的收益,可在五到十年内收回项目初始增量成本。同时,配式建筑的使用,更是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缩短了施工周期。对建筑项目本身来说,这是无法衡量的正外部效应。对规划来说,却是一个影响城市或片区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的问题。城乡规划不仅关注城市中长期的发展,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近期规划实施内容,才能合理的制定城市或片区的近期行动计划。
3城乡规划中绿色建筑运用的难点
3.1绿色建筑控制指标形式化
        在法定规划体系内,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各地方相应修改控规编制技术导则,明确将绿色建筑要求写进规划文本。在法定规划体系外,特别是对城市开发决策影响较大的城市设计阶段,绿色建筑的约束性指标、引导性指标流于形式化更为明显。相对于法定规划图则,城市设计成果更为直观,获得决策部门认可后,成果主要内容一般用于法定规划编制支撑、建设项目评价支撑。而城市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内容,也只是绿色建筑材料、建筑屋顶、保温节能等标准化的图示,并没有反映在极具美感的城市空间设计成果上。

比如建筑立面幕墙、绿色屋顶、道路场地等与绿色建筑技术没有较强的关联性。
3.2绿色建筑设计系统不匹配
        绿色建筑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应用,以BIM为主要计算机模拟技术支撑,涉及到建筑、暖通、给排水、园林景观等专业合作。城乡规划虽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规划从业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覆盖绿色建筑的方方面面,难以在一些城市系统设计中做出相应的匹配更新。比如市政基础设施里的供应设施及管网、环境设施及管网规划,仍以各自的行业规范为依据,并未考虑不同绿色建筑运用比例带来的影响,未形成匹配的市政基础设施设计系统。在规划中,按300米半径或500米半径覆盖范围为主要规范标准,并未将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场地步行出入口与公交或轨交站点距离、周边线路数量等融入到设计当中。同样的,其他系统规划如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规划等,缺乏匹配的系统设计,也就造成了不同地块绿色建筑评价的先天不足。
3.3绿色建筑实施缺乏规划保障
        由于绿色建筑评价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各地方为推广绿色建筑,基本上是以奖励政策为主要手段,即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后根据星级可申请相应资金奖励、申请建筑奖项加分等等。而在规划设计阶段,特别是法定规划,并没有相应措施保障绿色建筑一定要落实、一定能落实。在规划实施保障或行动计划里,更多的是政策、资金、人才等对整个城市开发建设的宏观保障,对绿色建筑的投入产出效益缺乏深入研究,对城市开发的近远期分配估计不足,未能形成良性的实施性方案。比如,对开发初期绿色建筑的高成本,是否会影响近期开发规模的设定;对于后期绿色建筑产生节能效益后,如何反哺前期的投入成本,并没有明确的约定。因此,城乡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绿色建筑的运用。
4提高城乡规划中绿色建筑运用的建议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通过提高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倡导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运营理念,建设低碳绿色友好城市。首先需要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系统性研究绿色建筑实施对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从而在规划编制、规划传导、规划实施以及监督管理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通过差异化包含绿色建筑运用的规划设计收费,提高规划设计中绿色建筑运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标准化。对单独编制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片区和未编制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片区分别明确各阶段城乡规划设计中绿色建筑运用部分所要规划的内容要求。将跨专业、跨学科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分解到不同层次规划设计中,建立完整的标准化的设计规范。
        第二,度量化。对于进行绿色建筑运用的规划设计方案,应当形成可度量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规划中绿色建筑运用水平的高低,既是改变指标形式化的重要保障,也是科学规划减少建设浪费的基础。结合不同地域发展水平情况,建立合适的度量化评价标准,避免出现不合理运用高科技造成建筑成本浪费现象。
        第三,市场化。一方面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市场化,通过不同专业分工与合作,使相应的设计费用合理。另一方面是绿色建筑资产的市场化,评估绿色建筑资产的碳交易价值,提高运营收益以鼓励新的绿色建筑投入。
5结语
        随着绿色建筑自身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未来的新城建设、旧城更新中将获得更加广泛的运用。坚持规划的统筹思维,在城乡规划层面深入研究城市碳循环体系,使规划设计与绿色建筑运用更加匹配。同时建立规划部门与住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利于实现降碳减排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倩.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8):15.
        [2]张丞韫,陈柯.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居舍,2018(33):84-85.
        [3]程琰.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解析[J].智能城市,2015,1(01):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