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风情、雨林学府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实践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4月11期   作者:赵柏洪
[导读] 校园规划如何响应自然与人文环境,西双版纳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

        赵柏洪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92

        摘要:校园规划如何响应自然与人文环境,西双版纳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为地域化的设计之路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机会。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新校区在设计之初面临的核心问题,分别从自然山水、交通组织和人文融合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在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层面用力,历时十年打造一座山水环抱、傣族风情的雨林学府。
关键词:地域特色;雨林学府;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地块三面被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罗梭江环抱,地块被昆曼高速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地块内西高东低,山地起伏,东瞰罗梭江,山水相依,草木葱茏,热带雨林特征明显。新校区规划总用地155.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计划招生规模10000人,设傣语、傣医等特色专业,是一座极具地域特色[1]的新型校园。
1核心问题
        设计之初,新校区的规划面临四大挑战:
(1)地形复杂
        基地位于丘陵之中,高差起伏较大,基地内部局部低洼,最大高差约16米。合理设计场地标高,规划不同维度的立体景观,是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
(2)交通不便
        新校区的选址,远离城市,距景洪市区约50公里,距勐腊县城约60公里,虽距勐仑镇只有5公里,但缺少道路联系,如何构建与镇区规划整合,是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3)雨林植被
        基地内的自然植被非常茂盛,呈现出明显的热带雨林特征,校园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小程度地破坏植被,让建筑与自然共生,这是规划设计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傣族村寨
        在基地大红线内有两个完整的傣族村寨,这些原住民可以为今后校园后勤提供支撑,如何在校园规划时能保留这两个村寨,同时又不影响新校区的独立性,这是在规划设计中要加以妥善处理的问题之一。
2对策与理念
        设计团队针对核心问题给出了设计对策,并由此形成了校园的设计理念:
        (1)“山水环抱、台地组团”
        规划布局从山水格局的自然大环境出发,顺山坡,借远景,结合江对岸的中科院热带植物园的“葫芦岛“自然格局,面向罗梭江U形转弯处,建立东北至西南的校园主轴线,校园内建筑成组团布局,通过对丘陵顶部的局部改造,设计得出易于建设的标高台地,以最小的土方量得到适宜建设的用地条件,将教学及生活组团规划在台地之上。同时,组团之间利用地势低洼保留雨林植被或形成湿地农田。建筑被植被绿化环绕,由此形成大环境的山水环抱和组团之间的雨林掩映。
        (2)“滨江大道、连接内外”
        针对区域外部交通的缺失,在基地红线内,规划了一条为区域公共服务的滨江大道,串联并隔离和学校主校区、两个傣族村寨、校园外部接待区、商业区,以及其他预留职教园区。通过这条主路,可连接昆曼高速、勐仑镇和中科院热带植物园,成为学校连接内外的主要纽带。
        (3)“雨林傣寨、融合共生”
        通过组团化的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雨林植被,减小校园建设过程中对原生雨林的破坏。滨江大道的建立,很好地处理了校园与村寨的关系,且在两个村寨附近,设置了校园的次入口,保证了相互的融合共生,又可利用学生的消费,带动村寨的经济发展和品质提升,逐步走向校区与社区融合[2]。
        设计策略的提出,不但回答了设计之处的核心问题,也为整个规划方案梳理出了核心理念:“傣族风情、雨林学府“,这是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出发提出的设计理念,也是本项目有别于其他任何一所高校的特色,在建筑设计上反映傣族特色,在规划和环境景观上反映雨林特色。
3规划设计
        新校区形成“一轴三带,三核多点”的规划结构。
        一轴:指由北部主入口进入公共教学区,穿越图书馆进入院系教学区并到达昆曼高速北侧水系的空间主轴线,该轴线的北段强调规整的形式感,烘托校园入口区域空间的仪式感,轴线南段结合自然地势转而体现蜿蜒之美。
        三带:指利用现状地形中三个东西的陡坡形成的三条绿带。

最北侧一条紧邻外部道路,连接两个运动区和校园主入口;中部绿带是公共教学区与院系教学区的分隔带,也是联系东西学生生活区的主要步行通道;南部绿带面积最大,地形也最为复杂,低洼处规划为湿地和水稻试验田,打造成校园内风景最具特色的后花园。
        三核:指三个核心空间,分别是图书馆前的菩提树阵与荷塘,校园最中心位置的公共广场以及南部的开阔水面。它们景观特征鲜明,是校园标志性的景观。
        多点:结合各个功能组团的空间组织,形成若干个景观节点,通过设置主题性的雕塑、小品和铺装,结合丰富多变的植物配置,形成系列化的景观节点。
        新校区建设坚持合理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科学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成规模分期循序开发。充分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分期建设,并预留部分土地作为校园未来发展用地。
        根据总体规划,校区建设分为三期。一期工程中,完成校区主入口轴线上的教学教学核心区包括礼堂、行政楼、体育馆、公共教学楼(东楼、西楼)和图书馆,东部生活区包括东区的学生宿舍、第一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西部生活区包括西区的学生宿舍、第二食堂,以及靠近生活区的两块运动区,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南北向主轴”。二期重心转向绿色经济板块建设,包括医学院、生命与科学学院。三期建设完成桥头堡板块、民族文化板块即艺术学院、电影学院、英语与东南亚语学院、旅游与财经学院、人文科学学院。
        教学核心区位于整个校区北侧,靠近北侧主入口广场。礼堂与行政楼相邻而置,位于教学核心区西北角,行政楼靠近主入口,方便老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使用及接待访客。体育馆位于教学核心区东北角,紧邻校园道路,两栋公共教学楼位于教学核心区中部,毗邻礼堂、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方便学生使用。图书馆作为主校门的对景主体建筑,位于教学核心区南部,是校区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
        东西部生活区位于整个校区东侧河西侧,是学生重要的饮食娱乐服务中心,两个生活区分别配置有学生宿舍和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位于东部生活区西部,结合自然山体形成重要的外部景观空间,贴邻校区主要车行道,辐射整个东部生活区,方便学生使用。
        体育运动场地为了满足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不同需求,因而将体育运动区分为主次两块。其中主体育场设于新校区的东侧,位于公共教学楼东楼与东部生活区之间;而次体育区位于公共教学楼西楼与西部生活区之间,这样设置既能方便体育设施的使用,同时又充分发挥体育场地对城市道路隔声防护的作用。在主体育场内,安排有一座带看台的400米田径场,篮球场和排球场。西北角预留一块用地用以将来建造一座游泳馆,各运动场地之间以步行道连接。在次体育场内,安排有一座标准足球场,以及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并有步行道与其他各个区紧密联系。
        根据地块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结合场地高差与丰富的绿植营造坡地景观,整个校区的环境场地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浑然一体,共同形成一个错落有致、起伏跌落,趣味盎然的新型校区,使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雨林学府,绿色校区”。
4建筑设计
        新校区的建筑均为多层建筑,以此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建筑采用现代手法演绎傣族元素,体现出傣族特色。建筑设计从傣族“干栏竹楼”[3]汲取灵感,吊脚楼、歇山顶等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组团建筑在平面组合上采用“书院模式”的围合式布局[4],使整个建筑群更加完整,利用架空连廊实现组团内的风雨无阻,同时又将孤立的单体建筑转化为群体建筑。大体量的建筑,如图书馆利用台地高差,局部设计为架空层,一层与二层均与室外不同标高连接,充分体现出山地建筑的特征。
        建筑打破大尺度的处理手法,采用体块切分的方式,屋顶高低错落,并通过体块组合,弱化体量感,更接近傣族民居的尺度。
        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屋顶的表现,采用傣族建筑特有的人字形尖屋顶,且在大屋面上采用重檐或十字交叉方式,屋顶山墙采用“贝叶”符号装饰,强化屋顶效果。
        建筑设计提取地域意味的色彩特征,采用米灰的外墙和蓝灰的屋面,局部采用木色,体现出校园建筑与傣族民居相匹配的色彩特征。
        同时,建筑设计采用现代材料表现傣族特色,如灰色纤维板、玻璃和铝百叶,保证建筑的耐久性。
结束语
        新校区的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始于2011年,经过十年的建设,终于在2021年可以投入使用,“傣族风情、雨林学府“,这个设计勾画的地域特色将融入为校园基因,不断绵延。
参考文献:

[1] 何镜堂.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黄献民,李涛. 美国大学校园的可持续规划与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 杨大禹,朱良. 云南民居.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涂慧君.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