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9期   作者:王玉兰
[导读] 目的:研究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的疗效。
        王玉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90例PA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施行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组施行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ABI、跛行距离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PAD患者的疗效显著,且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增加跛行距离,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引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指机体下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造成下肢动脉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的情况,使得肢体呈慢性缺血状态。临床多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luminal angioplasty,PTA)开展治疗,但是临床长期应用后也发现该术式存在一定弊端,例如术后再发生狭窄的可能性较高。研究发现,针对PTA术式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能够促使病变段再通畅率有效提高。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可以降低再狭窄率。故本研究将使用PTA术式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实施于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中,深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0例PAD患者(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女19例,男26例;年龄45~76岁,平均(63.81±5.94)岁;病变长度2.3~12.8?cm,平均(7.86±2.41)?cm;病程6个月~8年,平均(3.91±1.68)年。研究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4.50±6.48)岁;病变长度2.5~13.1?cm,平均(8.26±2.35)?cm;病程7个月~9年,平均(4.33±1.82)年。两组基线资料(病程、病变长度、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
        采取球囊扩张术。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左侧。行局部浸润或联合静脉复合麻醉,起效后于腹股沟区往下顺行穿刺股浅动脉,置入4~6F导管鞘。然后在导丝配合导引下将导管送到病变血管,再造影确认后进行全身肝素化。然后交换导丝,将球囊置入,从远端开始逐步对病变血管予以扩张,持续3~5min。术后将导管撤出,并拔掉动脉鞘管,对穿刺点持续压迫15min,并用绷带加压包扎1~2d。术后3d常规应用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
        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采取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行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病变段后,将导管头端置于血管闭塞处近端,先行团注尿激酶30~40万U局部溶栓。然后用J型亲水超滑导丝,缓缓捻转开通闭塞段。如常规开通失败,则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尝试开通,成功后用超滑导丝于导管下意向性穿入闭塞端动脉内膜下腔,经闭塞段后再重新进到动脉真腔。再置入自膨式支架,两侧跨病变段1~2cm放置,确认妥当后完成手术。术后3d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经静脉给用低分子肝素。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有效:临床症状好转,ABI升高5%~9%,跛行距离提高1倍或2倍;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45×100%。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ABI、跛行距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75.56%)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病理变化以大、中动脉呈退行性病变为常见表现,其动脉内膜或中层细胞、脂质、纤维间质及组织碎片均会出现异常沉积,从而会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本病以间歇性跛行、下肢严重缺血、溃疡及坏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相关数据显示,PTA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概率高达60%以上。既往临床针对这种情况采用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进行预防,能够促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PTA术后再狭窄率降低。但近些年有报道指出,使用DES时其分布于动脉血管壁上的药物容易呈现不均匀的状态,而且支架本身属于一种置入性异物,可以对内膜增生起到诱导作用。另外,在支架上发生的聚合物反应也可能会使得晚期支架内有血栓形成,因此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ABI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术后1、3、6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ASO患者的ABI,原因在于术中对病变部位闭塞血管可先行溶栓,再置入支架促进病变管腔再通,并实现对病变血管壁的伸展,减少直接性损伤,使术后ABI有效改善。相比球囊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改善ASO患者症状的效果更佳,通过局部溶栓和J型亲水超滑导丝开通管腔,再通过支架扩张动脉管腔,发挥更好的作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PTA的重要术式,损伤较小,且本研究选用的支架材质是镍钛,表面无生物活性,光滑度好,置入血管病变部位后,血小板聚集风险小,不会致血栓形成,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在具体术式选择上,球囊成形术与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基本一致,但后者在改善症状,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上有着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健.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9):215.
[2]杜鹏飞.全面护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9,27(09):196-198.
[3]张丹,刘明,郝清智,赵波,赵亚男,张大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59(07):98-101.
[4]田珂,常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远期疗效分析[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9,{4}(01):175-176.
[5]李俊霞,周永刚,程金生,孙建民,魏明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03):104-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