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干预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9期   作者:朱勇
[导读]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发生率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生活压力提升以及不合理的生活习惯、
        朱勇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办公室  山东菏泽  274500
        【摘要】: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发生率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生活压力提升以及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而明显提高,导致大量社会资源以及医疗卫生资源被占用,提升社会、家庭以及患者的负担,为此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控制干预措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为慢性病,具有多发性、隐匿性等特征,且患者患病时间长,成为对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存在严重威胁的重要疾病。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而主要选择居家康复治疗,但是疾病预防和控制效果同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对相关知识认识水平等因素之间有密切关联[1]。近几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抽烟酗酒、高盐及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锻炼等)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四十岁以上人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类病症可剥夺社会劳动力,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均存在不良影响,且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3]。本文主要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干预措施,以供今后临床疾病防御干预方案的制定作参考,详细内容综述如下。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致的一类疾病,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家族遗传史等均为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可导致社会人群死亡,且可加大患者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导致恶性循环出现,为此临床医护人员需要明确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且加大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1.1 饮酒因素
        长期饮酒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虽然酒中的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影响,但是不良饮酒习惯可导致身体健康受损。随着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中,50%以上患者有酗酒情况存在,适量饮酒对人体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而酗酒可损害脏器功能,极不利于身体健康[5]。不同种类的酒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如适当摄入葡萄酒对于心脑血管病发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而过量饮用白酒,可导致精神混乱以及亢奋等表现,导致超出自身控制范围的行为出现,对自身乃至社会均存在危害。为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同饮酒习惯之间有密切关联[6]。
1.2 吸烟因素
        吸烟是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相关研究表明[7],烟草当中含有尼古丁,可促成年白鼠死亡,存在吸烟习惯者人体当中的尼古丁蓄积量过高,可促使血管收缩,提升血压水平的同时,诱发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梗。除此之外,烟草燃烧以后可产生大量的焦油,其为诱发肺癌以及喉癌的重要有害物质之一,且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促使血管变硬、血管收缩,影响供血及供氧,提升心脏病发生风险。
1.3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因素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伴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静坐这一不健康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导致人体脂肪增加,改变身材形态的同时,诱导内分泌失调,紊乱新陈代谢活动,提升胆固醇水平等[8]。
1.4  不合理饮食因素
        不合理饮食包含不规律意识、不卫生饮食等,其为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饮食习惯不健康对胃肠吸收以及胃肠蠕动等均存在不良影响。近年来人们的饮食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明显提升,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极大多数人存在粗粮摄入量低、肉类食物以及脂肪含量过高类食物摄入量过大等情况存在,影响营养均衡的同时,提升胆固醇水平[9]。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对于老年人而言,极多肉类食物对其身体健康存在严重不良影响,为此改善饮食习惯对于疾病预防而言有积极作用。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干预措施
2.1 全民预防
        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手段,以社区为单位结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制定并且制定宣教计划,全面提升全民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的危害、诱病因素、相关注意事项等知识的认识水平,以全面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效预防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0]。
2.2 社区健康预防及控制工作
        动员社区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参与疾病预防及控制管理工作,同时正负以及社会给予各方面支持,定期举办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活动,促进人们对疾病预防以及控制相关知识认识水平的提升,并养成疾病预防意识,通过改善疾病的病发环境,以促进疾病预防及控制效果提升。
2.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预防和控制工作
        结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相关情况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并且依据等级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较高者,需开展一级预防措施,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提升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并且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或延缓疾病发生。
        针对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需开展二级预防及控制措施,通过定期体检、社区定期发放 健康调查问卷等方式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尽早发现疾病并且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较为严重者,可开展三级预防及控制措施,通过及时为患者开展治疗并且完成康复性指导,促进患者心情指数提升,完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等,提升病情控制效果,改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3、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疾病诱因、特征等制定预防及干预计划,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泽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控制干预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3):149-150.
[2] 何金艳,钱彦东,金武丽,等. 玉溪市江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措施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306.
[3] 司向,翟屹,朱晓磊,等. 2014年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2):231-236.
[4] 司向,翟屹,朱晓磊,等. 2011-2017年中国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6):726-730.
[5] 孟月莉,邱五七,王坤,等. 北京市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情况分析[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9):732-737.
[6] 郭莉,秦婕婷,李辉. 2018年新疆地区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信行情况调查[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36(5):629-632,644.
[7] 丁家秀,刘淘真,蔡宇. 贵阳市老干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现状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7):171-172.
[8] 刘秉志,司向,钱永刚,等.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防控能力评估[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4):318-320,封3.
[9] 李玉保,李丽清,杜褔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卫生费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1):79-82.
[10] 张珊,姜莹莹,董文兰,等. 2007-2016年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1):801-804,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