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评价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9期   作者:陈文婷
[导读]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
        陈文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来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共计98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8.92%高于对照组81.63%(P<0.05,=5.01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0.41%(P<0.05,=6.07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分为98.92%高于对照组85.71%(P<0.05,=4.900)。结论: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1]。现阶段,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种最有效方式[2]。但为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需加以科学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本文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核准。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98例。入组患者需根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65.19±2.34)岁。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58-72岁,平均年龄(65.07±2.4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可进展。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介入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临床护理路径。
        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给予用药指导。
        临床护理路径。(1)入院1-3天。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监督,保证患者睡眠充足。同时,为减少压疮出现,需为患者进行适当按摩,协助翻身,并及时进行衣物与床单的更换,保持身体清洁。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肢体运动,每天2次,每次10min,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护理人员也需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评估,通过加强与患者沟通等方式使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2)入院4-5天。此阶段,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可适当进行上半身运动。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呼吸调节,每次持续5min。患者在日常洗漱与进食时,可 保持坐姿。为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可以为其播放喜欢的音乐、电视节目等。(3)入院6-7天。该阶段内,患者能够自由起坐。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的自主能力进行训练,包括自主穿衣、洗漱、进食等,每次坐立时间应短于10min。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知程度,做好预防工作。(4)入院8-10天。护理人员可以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每天进行10-15min行走训练,每天2次。(5)入院11天以后。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运动量调整,协助其完成室内步行等训练。同时,加强体征监测、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帮助患者快速恢复生活能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软件SPSS22.0,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用。
        2 结果
        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92%、4.08%、97.96%,对照组同指标数据分别为91.63%、20.41%、85.71%,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细如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由于其病情发展较快、致死率较高,临床护理要求也就更高,故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常规护理模式大多将临床病症作为护理基础,无法满足实际护理过程中患者全部需求,临床护理路径则是一种将护理过程进行优化的高效护理方式,以时间为横轴,各项护理作为为纵轴的一种护理模式。实施该护理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使护理的目的性与时效性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减少重复性工作的出现[3]。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以便更加准确的了解其需求。本次研究过程中,将患者的康复过程分为入院后第1-3天、4-5天、6-7天等阶段,并对每一阶段中患者的状态进行分析,在了解其需求后进行针对性护理,以此使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促进患者康复。故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健康知识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得到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认识程度,促进患者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倪四峰, 赵翠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临床路径式护理的可行性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 025(006):1006-1007.
        [2]蔡闵敏, 张春, 王琼英,等. 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 11(04):17-21.
        [3]孟丽芳.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v.20(21):151-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