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四十年校本化案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下   作者:向群
[导读] 王希萍校长率领的教育团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作用、组织方式的理解和探索,随国家劳育政策以及团队对劳育作用的认识而经历了若干变化。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校    向群

[摘要] 王希萍校长率领的教育团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作用、组织方式的理解和探索,随国家劳育政策以及团队对劳育作用的认识而经历了若干变化。她用“三结合”的力量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一是学校设计要求、指导、检查、评价家长的方式,以使家长能切实担任好每一个孩子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二是寻找、说服能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的单位或组织,开发出系列特色劳动课程;三是学校把劳动教育整合进校本课程、素质拓展课社团活动和日常岗位维护等课程和活动中。王希萍校长40年的劳动教育实践表明,劳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强自立能力、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三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劳动教育
        王希萍校长1952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小学教师,1976年担任国办校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的校长,1996年起担任民办公助校逸阳小学校长,2006年担任民办校天津市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的法人代表、理事长至今。在67年的职业生涯中,她成长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始终坚守在小学教育第一线。1979年末成立“三结合教育委会”,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教育的办学思路。
        一、“三结合教育”的劳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王希萍校长率领的教育团队对劳育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以及学校劳育的组织方式,随国家劳育政策以及团队对劳育作用的认识而经历了若干变化。
        (一)劳育思想的初步实践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提出了“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是中国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后来,“五爱”中的第五“爱”改为“爱社会主义”,成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二十四条。1958年9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王希萍校长从小热爱劳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以后,更是把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品德放在重要位置。她在担任少先队大队、总队辅导员期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带学生走进工厂和农村去参加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基本道德规范。1960年她被评为天津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
        二、“三结合教育”的劳育作用
        经过多年对劳动教育的坚持,王希萍校长和她的教育团队亲身观察、体验、总结了劳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各育不能取代的,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王希萍校长的教育团队一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并重”、“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的理念,将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态度的培养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和融入学科知识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比,劳动教育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为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有些智能类劳动课上,教师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书本,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办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教师们在自己的学科课堂上,经常引用各种各样的科学家如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例如,杜菲菲老师的课堂,经常设置“科学家小故事”环节,如法国著名科学家亨利默瓦桑制出单质氟,居里夫人制出镭,爱迪生发明灯泡,导弹之父钱学森等。老师会让学生发表意见:科学家的劳动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的劳动与普通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们回家采访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请他们描述20年前人们是如何通信的。通过对比,孩子们认识到,20多年前,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用手机,那时候的手机只能打电话,而现在人们已经普遍用上能拍照、能上网、能玩游戏、能随时随地搜索知识的智能手机。劳动课上和其他课堂上对劳动的关注和对话,使得孩子们的思维超越当下,进入到历史和未来。这样,学习就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成长型思维。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学业压力增大,学生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经不起挫折,最缺乏的就是自立自强的能力。
        王希萍校长一直关注学者们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的研究,例如,风笑天曾经对1988年、1996年和1998年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独生和非独生青少年在性格特征上相似性多于相异性。不同调查研究中最为一致的结论是:“懒惰”是独生子女更为严重的弱点。王希萍校长还从她对学生和家长的历史观察中发现,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科技的发展,家长们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加上我国很长时间的独生子女政策,家长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根据陈科文等人对北京城乡家庭的调查,城市3—11岁独生子女家庭中76%的母亲有一半以上业余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其中20%的人认为自己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独生子女父亲有51%的人每天一半以上业余时间用来抚育子女,其中10%的人认为自己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由此,研究者得出了结论: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闲暇时间的利用上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主的。很多父母心甘情愿地把照顾孩子当作没有周末的第二职业。由此造成的必然后果就是孩子们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和能力,甚至连基本的自我服务都不会。
        王希萍校长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里一小批独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几乎都是因为父母的工作实在太忙,抽不出时间照顾孩子,因此这些学生才不得已练就了让人惊叹的自理能力。
        针对学生在家中缺乏劳动锻炼机会,父母很难自觉地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现状,王希萍校长和她的团队让劳动教育充当了促进学生改变的角色。通过设置校内劳动岗位、社区服务岗位以及对家长提出明确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劳动技能要求,她的学生们自强自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她成功地说服了家长,洗衣服、整理房间、购物等不仅仅是家务技能,更多的是通过做家务,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生活环境的人生态度。这个培养过程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要,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