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11期   作者:李骠
[导读] 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实现发展过程中的高水准协调性
        李骠
        36243019880705****
        摘要: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实现发展过程中的高水准协调性,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又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关键在于将建筑的功能及价值得到完全发挥。对于城市化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均衡与协调,来使城市建筑资源能够得到足够合理的调度与应用,在保证建筑美观程度及实用性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大量使用,如此必然消耗较多材料、能源,致使废弃物的数量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应在生态建筑学下进行城市高层建筑设计,如生态建筑学设计、生态表皮设计、组合空间设计、形态设计等。
1建筑设计的城市思维
        现代城市是当代建筑设计的大背景,建筑师通过建筑设计营造城市空间。城市是尺度巨大的巨型系统,其基本单元是一个个建筑单体,而当代公共建筑综合体也趋向于立体化、巨型化,城市与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了惊人的同构性。城市设计是一个时间积累的结果,通过建筑的生成与更新形成了动态平衡,提升城市活力是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只有在城市各个角落审慎地对待建筑的生成,以城市设计的修养理性地设计建筑,才能实现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才能真正改善城市和生活。当代城市设计不再只把目光聚焦于功能主义,更加关注城市活力的营造,注重人的体验。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入了新型城镇化阶段,新型城镇化主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等方面。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纪念性建筑设计更应该以城市为归宿,突出其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
2城市形态的要素和结构性要素
        物质性的城市形态由实体和空间为主构成,既包括了骨干路网、轴线、开放空间、地形、地标等格局要素,也包括了街道、街坊、地块、建筑和公共空间等肌理要素。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和更新活动中,城市形态的多个要素主动或被动地组合在一起,这种复杂的组织关系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那些形成鲜明认知意象和行为体验的城市片区。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某些特定的形态要素(和组合)起到了骨干性组织作用。也就是说,部分要素“结构性”地指导和影响着多个形态要素的长期建造组合过程,即城市的形成,也正是这些“结构性要素”成为了人们认知城市特征的关键。形态结构更可能在局部的城市地区或城市设计中显现;形态结构不是判定“好城市”或“好的城市设计”的唯一标准,梳理“形态结构”的目的在于,解析和提炼城市设计中基于认知的设计骨架,形成长期指导城市发展的共识,使城市形态塑造过程中的组织逻辑得以清晰而持续地展开,更利于塑造“可意象性”而具有共同认知感的城市。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无论是方格网道路还是异形路网,街道网格曾经是对城市形态组织起到宏观结构性作用的要素,而在当代的规划建设中,除了特定的道路和街道承载着“城市轴”等结构性作用,一般的道路网格则成为城市形态组织的基本骨骼,为了突出当代中微观城市形态组织中的重点,本文未将道路网格纳入“结构性要素”。
3建筑的“城市化”策略及差异
        建筑的“城市化”并不是强调建筑主体的“奇奇怪怪”,而是要求建筑创作以纪念主体为出发点,在满足纪念性建筑的基础功能基础上兼顾纪念空间与城市空间肌理的互通。只有当纪念空间摆脱传统的“孤芳自赏”,走向日常生活,才能为纪念活动注入新的血液。

重点从选址、形式、功能、空间四个层面来探如何设计与城市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纪念性建筑。
        3.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内容上的差异
        城市建筑设计具有微观的特点,而城市规划则更倾向于宏观角度的城市设计,因而后者包含了前者,这也使得城市规划具有笼统的特征,城市建筑设计则有着更加具体的表现。由于城市规划关系到的内容众多,因而无法通过单一的计划书呈现,其功能内容的复杂性及体量远超城市建筑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则主要围绕设计图纸及区域环境的分析开展,不需要统筹城市发展的各项要素,因此其不可控因素也就更少,在控制的难度上比城市规划要更低。
        3.2功能复合化与主题多样性
        功能复合化指的是建筑内除了主要功能之外,设置其他不同的功能,多种类功能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效益远超单一功能建筑体的设计手法。就纪念性建筑而言,在满足其纪念功能之后强调融入休闲、教育、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增强其对公共活动的兼容性,使其能够服务更大范围的城市公民。例如,蔡元培纪念馆项目将场地原有的废弃医院拆除,置入活动中心、研究中心等多样性的功能,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极大地提升了纪念空间的活力。此外,当代纪念性建筑的纪念主题多样化趋势也有利于拉近其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成为城市的活力空间。传统的纪念性建筑往往是君权以及神权的物质载体,通过塑造超人的尺度以及体量使参观者产生崇拜情绪。这种维护君权、神权的主题远离公众的生活,使得纪念空间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近年来,纪念性建筑所涉及的主题日渐广泛,如胡慧姗纪念馆、王景纪念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等。普通大众也被纳入了纪念范畴,公众更具有话语权。
        3.3空间组合及场地设计情况
        对建筑空间组合的形式加以分析,合理运用场地空间、明确布局的主要特性及空间经济方面的指标,以此为生态空间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应考虑温度、自然光方面的需要,制定以分区设计满足区域设计的相关标准。在交通区域设计的过程考虑到热效应、舒适性、经济性、结构等内容,平面空间布局则应明确南北方向,保证平面空间布局为最佳状态。因生态系统能量流、物质循环不可取代,故此需明确结构的相关标准,正确梳理区域、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可构建完善的地下互联网系统,将地下空间元素、相关资源整合到该网络系统中。将建筑物、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降低建筑物对于环境构成的不利影响,场地植被可很好地改善场地微气候,所以处于阳光下能够提供阴影,如此能够保持原场地的外观,而且能够降低对原场地的过度干预。如果必要可对使用区域加以合理规划,全面了解当地气候特征,降低对生态系统构成的危害,同时保证场地内不同区域条件的均衡性,科学设置原场地各个部分。
结束语
        城市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用于城市整体风格的表现,因而就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联来看,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规划需要城市建筑设计来提供具体的参考论据,又反过来规范城市建筑设计的需求,因此要使城市化发展更加理想,就需要促成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兰旭.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流行色,2019(12):139-140.
[2]孟杰,张剑锋.建筑学专业研讨式教学法在设计课程中的改革与应用——以《城市设计》课程为例[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二)[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6.
[3]何韶颖,黄健文.维度·尺度——建筑学本科城市设计教学体系研究[J].华中建筑,2018,36(09):118-123.
[4]李赛.基于实践教学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教改要点[J].文学教育(下),2018(07):182.
[5]刘峥,郑涛,王立华.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8,11(16):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