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提问中探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月   作者:杨春
[导读] “生长点”本意是植物学名词,引申到教育学中主要是指与某一事物联系较紧密的、由此事物生发出来的、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事物。在数学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才是具有明确的目的,体现知识的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建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让提问在教学出彩,教师就应极力寻求能够促使学生新知生成的地方进行提问。

杨春   重庆市綦江区南州小学
【摘要】“生长点”本意是植物学名词,引申到教育学中主要是指与某一事物联系较紧密的、由此事物生发出来的、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事物。在数学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才是具有明确的目的,体现知识的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建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让提问在教学出彩,教师就应极力寻求能够促使学生新知生成的地方进行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思维  生长点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9-006-01

        “生长点”本意是植物学名词,引申到教育学中主要是指与某一事物联系较紧密的、由此事物生发出来的、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事物。数学课堂提问,是指能较好地实现提问目的,能促进学生数学理解和提高认识力的提问。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低效或无效提问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才是具有明确的目的,体现知识的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建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让提问在教学出彩,教师就应极力寻求能够促使学生新知生成的地方进行提问。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浅谈如何从课堂提问中探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一、在学生思维障碍处提问,以内在需求为“生长点”
        数学知识的获取必须以思维为媒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障碍,这些障碍其实就是学生思维最为迷惑或者学习存在困难的地方。面对学生的思维障碍点,教师要善于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障碍的原因,再通过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铺路搭桥,有效引领,使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自己“跳一跳“突破思维障碍,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王阿姨家里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它的长是10米,宽是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这道题对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学生对于“一面靠墙,至少”这些词语还不是很理解,因此,不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什么。许多学生只好按照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来计算,这是一种明显的错误。为了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避免错误现象的发生,老师这样提问:
        (一)、从题目中的已有信息你明白了什么?
        (二)、一面靠墙是什么意思?
        (三)、要想使篱笆墙最短,靠墙的菜地长可能会是多少?
        (四)、要求篱笆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
        在老师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下,学生明白了一面靠墙的情况下三面需要围上篱笆,要想使篱笆最短,肯定是长10米这条边靠墙,如此一来,篱笆的长就是10+6◊2=22(米)。本案例老师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平时的思维障碍处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加深生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思路更清晰,轻松解决了数学问题。
        二、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提问,以旧知识为“生长点”
        数学是一门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往往会存着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一些新知的学习,大多数和学生具备的知识储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切入提问,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新知的生长提供支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由此及彼地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展开与完成,从而帮助学生经历“旧知铺垫——同化新知——纳新重构”的过程,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比如,“圆”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圆及其特性,掌握圆的直径和半径、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会计算周长与面积。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这一课时,为了让大家紧跟我的教学思路,每讲到一个知识点我都会穿插不同的问题来提问大家。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提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然后我问大家这些图形都是以什么线围成的,启发学生找到之前学过图形的共性,同时与本课“圆是曲线图形”形成对比;其次,我又启发学生搜索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归生活、将知识联系生活。


再次,我让学生们通过动手画圆并进行裁剪、观察以及折叠来自己探究圆的特征,待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后,我以启发式的提问让他们不断提炼圆的特性,直到大家把圆的特征都找出来为止。其后,在探究了圆的基础之上,我启发学生关注直径和半径的相关内容,以提问圆形折痕长度和特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初步认识直径和半径。最后,我通过提问学生们观察直径和半径的特点、探索二者关系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整堂课以提问为线索贯穿而成,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圆的知识,同时也促使他们紧跟我的思路完成了课堂内容的学习,保证授课质量的同时还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其效果可见一斑。
        三、在课堂即时生成处提问,以即时生成为“生长点“
        小学生思维活跃,因而随时都有“意外”发生。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意外”,与学生进行对话,有效促进生成。简单而言,数学教师可以以“意外”作为“生成点”。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这一课时,教师抓住了课堂中的“意外”,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有效促进课堂生成。当学生学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个知识点时,有一位学生大声提出了异议。课堂教学片断如下:
        生1:老师,我才不信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比如,那些很小很小的三角形和那些很大很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吗?我认为是不一样的。(此时,数学老师并没有与学生争论,而是灵机一动,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探讨)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也对这一知识点有点疑惑呢?
        生:(有部分学生开始摇摆不定,点点头。)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的。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画任意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所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看看是不是180度。(过了一会)
        生2:老师,我发现,无论画大的三角形还是画小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生3:我也是……
        师:“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正确的。但是,这们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异议,值得表扬,学习数学就需要有质疑的精神。
        这个案例中,老师就抓住了这一课堂“意外”,促进了生成,构建了精彩的数学课堂。
        四、在数学知识结构处提问,以学习能力为“生长点“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无论我们选教什么样的学科,务必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课程核心知识包括基本数学概念、计算原理、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教学概念和原理时,教师要在“关键处”“难点处”和“转折处”下工夫,让它们成为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中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于要给出什么条件才能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感到疑惑不解。师提问:已知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出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对话,互动交流。这一探究活动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解除学生心的难点,老师还要利用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如,我们已经学习过长方体的特征,想一想如何计算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此时,学生再次互动,根据教师的提示逐层拔开难点,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选择点是很多的,教师要在遵循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挖掘课堂提问的方式,遵循启发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层层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真正让课堂提问高效。
参考文献:
[1]安仁邦.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2).
[2]刘淑云.小学数学提问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3]武文岩.试论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