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士陶渊明的特殊性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   作者:陈科平
[导读] 从人们对隐士的理解上来看,陶渊明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他有一般隐士的特点。但从他诗文描述的对象、他的交往心态、他美学观中渗透出的人情色彩来看,又具有了明显的特殊性。

陈科平    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初级中学
【摘要】从人们对隐士的理解上来看,陶渊明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他有一般隐士的特点。但从他诗文描述的对象、他的交往心态、他美学观中渗透出的人情色彩来看,又具有了明显的特殊性。
【关键词】隐士  陶渊明  特殊性   人情色彩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5-051-01

        在中国历史上,隐士的出现及隐逸文化的流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源远流长。几千年间大大小小的隐士群演绎着隐士生活,也向人们展示着隐士的含义。而被冠为隐逸诗人之尊,对隐逸文化影响极大的一代大诗人陶渊明,却在隐逸中表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辞海》解释到:“隐士,即隐居山林的士人。”《南史.隐逸》则说:“隐士需含真养素,文以艺业,不然,则如夫樵者在山,何异也。”陆游也有一段对隐士的形象描述:“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至巢由错到今。”可以看出,中国的隐士首先有隐逸之事,而隐逸之地,为山林、山野等远离尘嚣的地方。这可追溯到老子的“处虚守柔,小国寡民”等思想。其次,从内心来说,隐士是含真养素,淡薄名利之人。这大概与老子的保身全真,庄子的“持伸任己,天人合一”思想有关。他们重视自我的生活,追求精神自由,不愿介入世俗为其所困,因而不想被众人知道,尤其是不想让朝廷知道。再者,隐士必须是士人 。中国的士人,一般指社会中德行甚高,有个性且很有文化影响力的文人,如果不是士人,就算隐居,也只能归为山乡野老之类了。正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性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诗句所描述的特征,隐士应该:隐、文、淡、雅、闲、真、乐。这样看来,陶渊明被人们认为是隐士就是自然而然的。然而,陶渊明的隐居并未选择山林,遁入虚空幻灭之境,他选择了有生活气息与浓厚人情味的田园,并且和农夫打成一片,在体验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的诗文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特殊性,分别为:
        一、特殊的描述对象
        陶渊明所写的诗文,大体分为咏史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及杂文辞赋。其中有的是为自娱而写的,有的是表达感情志向或揭示道理的,但也不难看出,陶诗中很多的笔墨还写到自己以外的人群,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朝夕相处的农民邻居。《移居二首》其一、《移居二首》其二、《归田园居》五首其二、〈饮酒〉其九、读〈〈山海经〉〉其一、等诗写的是与邻居的交往,《饮酒》其十四、《拟古九首》其一、《停云》、《答庞参军》等写到与友人的交往,他诗中前后出现了羊长史、张常侍、庞参军、王抚军等很多友人的名字。《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归去来兮辞》《悲从弟仲德》等写到与亲人交往,诗文中出现了长沙公、从弟敬远、仲德、程氏妹、俨、佚、份、俟、佟等亲人。他的诗句“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中“我与汝乐”“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中“我招近局”,“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我呼也斟酒。”“农务各自归,相思则披衣。”中“我思也去找”等。可见他在交往上是积极主动的,他是一个愿与人同处、与人同乐的人。所以,陶渊明与不食人间烟火的苦修僧人或道人不同,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人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理想也不相同,他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亲人、朋友及邻居,而且,他很重视与这些人的交往,也乐于与他们交往,喜欢生活在有集体感的和谐与温暖之中人缘也很不错,表现在他所描述的桃花源,这个风景美丽的地方,并不是一两个幽居士住的地方,而是一个小型的和睦美满的社会,桃源中人一块劳作,一块玩耍,并能相互帮助,陶然自乐。所以,陶渊明的隐,并不是纯粹避开世俗人群,而是需要人群,需要一个淳朴的、友善的、和睦的人群。这正从反面衬托出了社会的黑暗,尤其是官场,所以陶渊明要找这样的地方,要塑造这样的世界。
        二、特殊的交往心态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首先是一个士人。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以为是高雅文人,而对农民的粗俗和体力劳动有种瞧不起的心态,这与孔夫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关。所以在传统士人的心中,自己与农民总有一定的界限,虽有与农民交往的,而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农民。历史上像许由、孔明、嵇康、潘乐、陆机、谢灵运、鲍照等著名的隐士,始终没有走进农民的行列,没达到与农民的真正平等。而陶渊明却做到了。他既是一个有十足隐逸情怀的隐士,又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他饮酒赋诗、读书弹琴,也种豆、除草、耕田、灌园、摘蔬;他喜欢友邻相聚,也结伴出游,他是隐逸的,又有种田生活的贴身感受,有农民的喜怒哀乐,他乐于隐逸生活,又乐于农民生活。陶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可见他的交往心态,再加上他真率的性格,所以,陶渊明所选择的择友,正是淳朴善良,也能坦诚待人的素心人。而农民符合这样的条件,自然可成为陶渊明的好友。他在 《杂诗》其一写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风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诗中虽有他对人生的思考及任情享乐的因素,但也反映了陶渊明人人平等的思想。他的平等思想和坦诚之心,从其诗中他与人相处的的细节及明白如话的语言中都可看出。所以,陶渊明可以和任何素心人坦诚交往,无论是士人还是农民。但是他生活在素心人聚居的农村,和农民的交往就成了他生活中主要的部分,也成为他快乐隐居生活的源泉。陶渊明的坦诚之心与平等思想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高出一般隐士的地方,在他与农民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见他的真挚与淳朴,可以说他是真正达到与农民人格平等的第一个士人,就像他所构建出的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相诚相亲的世外桃源一样,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这种思想自然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总结起来,陶渊明在隐士群中的特殊,正在于他重视人、尊重人,喜欢充满人情的社会,与当时所言的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中的仙心相比,无疑是创造了另一番人间的天堂,这是儒家思想中仁爱的精华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精彩展现。陶渊明是一个将儒道两家思想和谐统一于一身的隐士,也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者,在现实中能兼顾发挥两家思想之长、并将两家思想巧妙结合的,恐只有陶渊明一人。
[1]钟优名的《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陈寅恪的《陶渊明之思想清淡的关系》
[3]《中国书签网》
[4]王立群的《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5《美学概论》
[6]袁行鲱、杨贺松编校,《陶渊明集》,辽宁教育出版社
[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