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月   作者:王媛媛
[导读] 将深度学习融入语文阅读教学,巧妙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由浅认知逐步向深理解过渡,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传播思想,在阅读活动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阅读的意识。

王媛媛      襄阳东风中学  湖北  襄阳  441004
【摘要】将深度学习融入语文阅读教学,巧妙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由浅认知逐步向深理解过渡,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传播思想,在阅读活动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阅读的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9-017-01

        深度学习更注重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学习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置身问题情境,激活阅读思维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阅读内容,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提问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推理与分析。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这是朱自清1925年写的一篇回顾性散文,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父亲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中国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从后面读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唤起了作者沉睡的记忆?非常常见的情感体验,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轰动?在这篇文章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不呢?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问题教学的情境,思考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调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整合阅读,增强阅读兴趣
        所谓综合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需要阅读和学习的材料进行整理,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过程和结果应用到语文学习中。从本质上讲,综合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系统地阅读文章和书籍。综合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一系列文章,而不是将段落与语篇分开,而是阅读一篇文章或几篇同类型文章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这是朱德早期创作的记叙性散文,作者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记叙了母亲的生平,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形象,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在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语文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今夜无眠》《慈母情深》等文章,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表达对父母爱的美丽文字,引导学生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朗读,积累文章中的美丽文字,感受父母爱的美丽情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对自己的爱。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和道德素质。



        三、注重名著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栏,为名著导读课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所谓名著是一个时期的文学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通过阅读名著,读者可以了解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或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需浏览名著的一般内容,或记忆名著的排序关键内容。这样,学生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如在导读《骆驼祥子》这一名著时,语文教师可以设立第一章至第二十四章的目标:a. 第一至第三章:请完善祥子的“个人简历”,包含姓名、年龄、外貌和家庭背景等,初步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b. 第四章至第六章:在名著的第四章,刘四爷这一人物出场,请问是否还有其他人物的出现,请描写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对于第六章至第二十四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动力与趣味,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
        四、巧用读写结合,发展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可以做到将自身的见闻、想法以及体验进行明确的、具体地、流利通畅地表达,同时可以根据所需,在进行写作中对常见的表达方式加以应用,进而获得书面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及发展。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表达的过程,两者是加深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内涵的有效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字、词、句较为匮乏,一些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正所谓“胸中无墨,着笔穷词”。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写作中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这一名著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阅读、思考和记忆有效地结合起来。还可以表现出片段模仿或读后感受,使学生在名著阅读的海洋中漫游,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学生读完名著后,引导学生写出读后感受,并根据学生读后感受的写作质量选择一、二、三等奖,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效果,让学生热爱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重视分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助和共享的学习过程,涵盖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时的积极行为,如共同分工、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和共享学习过程等,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五名学生组成,使小组成员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深入学习目标的实现,加快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时,这一单元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散文,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中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阅读学习体系,促进学生产生更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知,实现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促进初中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肖东志.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教师,2019,(03):35-36.
[2]李瑞峰.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阅读.2020,(07):61-62.
[3]张红.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05):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