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扶半放助自读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月   作者:黄丹敏
[导读]

黄丹敏     宁波市象山县丹城中学
【摘要】自读课文要上得高效,教师的主导很重要,这一主导作用就是“半扶半放”。教师以自读课文《孤独之旅》为载体,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自读课文。
【关键词】自读课文;半扶半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9-090-01

        长久以来,自读课文内容一般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忽视了自读课文的存在意义。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读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考试紧密相关的教读课文当中,教读课文上得是有声有色,自读课文则上得毫无生机,几乎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把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上,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自读课教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自读课文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自读质疑、释疑,让学生自求得之,学会自己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因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完全放手的自主阅读是不现实的。有时,自读中还应有教师指导的“精读”。教师的“导”还是必要的,只是“导”的“度”不易把握。或许半扶半放是最佳选择。教师干预过多,教学设计过细过全,就将自读课变成了“教读”课。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放羊式自读,教师只在旁看看、站站、转转,退居边缘,成了“看客”或“局外人”,也是不行的。在尝试开展自主性阅读时,学生是主体,但是有必要加大教师指导力度,从学习内容的确立,到学习过程活动的实施,以至学习成果的总结,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及时指导,适度点拨。因此,自读课教学宜半扶半放。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孤独之旅》为例谈谈自读课文的这点教学思考。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我在上这篇课文时是这样操作的。



        导入新课之后,我就设置了一个学习任务: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并读一读,思考每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这一学习任务的设置使得课堂切入口很小,但又很巧妙,因为这四句话,联系它的背景,完全可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和变化过程。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少年生活”,单元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以什么作为突破口去感知人物形象呢?方法很多,但这四句话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可以往各个方向延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找到四句话很简单,每一句话后面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我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学生赏析人物语言的方法,其余三句由学生自己赏析。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方法的传授有两种:一是先让学生去做,然后再总结方法;二是先告诉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去做。我采用第二种,教师以第一句话为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再通过师生交流实践结果,让方法进一步明晰。这其实又是一个支架,一个示范的支架,它可以降低难度。告诉学生方法,教师起到引路人和帮助者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主旨很明显,整堂课,教学的落脚点始终在语言上,如比较第一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与第二句话“我要回家……”的细微区别,第三句话 “还是分头去找吧”句末标点的更换(改成问号或感叹号行不行),第四句话顺序、标点的改变【(1)爸,你快来看啊,我们的鸭子下蛋了!(2)爸,蛋,鸭蛋,鸭下蛋了!(3)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其目的就是为了唤起学生拥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真切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理解了文本为强化孤独之感而采用的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渲染的手法。
        整堂课,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学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巩固已学阅读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有目标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中,有一根线始终拽在教师手里,那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读课课堂成为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小舞台。总之,教师的“扶”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能让学生从教师的“扶”中悟出方法;教师的“放”更要有的放矢,水到渠成,能让学生在“放”中运用方法,学到知识,形成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