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秋色跳动——探寻《沁园春•长沙》之美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月   作者:陈桂萍
[导读]

陈桂萍    河南省光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河南  信阳  46545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9-210-01

        秋是寂寥的,秋是多彩的,秋是豪迈的,秋是昂扬的。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那是李白笔下的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是杜甫笔下的秋;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那是王绩笔下的秋;
        “秋风生渭水,落日满长安”那是贾岛笔下的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王勃笔下的秋……
        这里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探寻《沁园春•长沙》之美。
        一、色彩美。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水碧船舸急驶。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红水碧的壮丽秋景,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
        二、层次美。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中,鱼儿轻快畅游。这几句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仰视,又有俯瞰,层次分明,宇宙万物在这秋天里生机盎然地自由舒展。
        三、动静美。“百舸争流”的“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的“击”,写出了鹰矫健飞腾的雄姿;“鱼翔浅底”的“翔”,写出了游鱼的轻快欢愉。景色的动态美,与红叶、绿水、白帆、蓝天的绚丽秋景相结合,有静有动,生机勃勃。
        四、意境美。“词以境界为上”。上片通过寒江、万山、湘江、层林、漫江、百舸、飞鹰、游鱼、霜天等意象,营造了壮阔绚丽的意境,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选择壮美的事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境界正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
        “有我之镜”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也。
        五、情感美。《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诗的内核。“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新时代的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下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能生气;出乎其外,故与高致。”
        六、语言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的“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林尽染”的“尽”写出了染之透;“漫江碧透”的“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写出了水之清。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遂的政治眼光,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一“怅”一“问”,表明了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词的下阙,以一“忆”字总起,点明下阙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
        七、手法美。
        一是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对比,传神写照,生动形象。
        二是象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词家多以景寓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上片写“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美景引发深思,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转入抒怀。下片写“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
[2]新课标教案:人教版.语文.1:必修/赵福楼,朱成广主编.—修订本.—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0.5
[3]人间词话:全译注典藏版/王国维;李经邦译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6(2020.7重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