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    蔡燕
[导读]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蔡燕
        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海南省老年病医院) 5711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但康复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
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为了改善病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除按常规方法积极治疗外,还需要加强康复护理。采取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用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1]。本研究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康复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54例患者为观察组,其患者男性31例,女性23例,最高龄73岁,最低龄51岁,平均年龄(58.4±3.2)岁。另外接受常规护理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其患者男性29例,女性25例,最高龄72岁,最低龄54岁,平均年龄(59.1±2.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基础性治疗,如抗感染功效的药物及给氧治疗等,用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保持呼吸畅通,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如果患者有合并性疾病,还需给予对症治疗与护理,如控制血糖、降低血压等;为避免患者出现压疮,需定期辅助其翻身;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从多个层面给予其针对性护理服务。
        康复程序:
        1.2.1制定计划:康复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和全身情况,制定康复训练程序及康复护理计划;
        1.2.2心理康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知识,介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及康复护理措施,使其对于康复护理的内容、程序、目的以及预期效果有着详细的了解,提高其对于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护理工作[2]。
        1.2.3膳食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
        1.2.4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锻炼。若发病时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发病第二天便可进行。
        步骤如下:
        a.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体位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min/次,同时协助患者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b.坐起训练: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
        c.坐位到站立训练: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
        d.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
        e.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患者逐渐开始由被动运动向自主运动过渡,自主进行刷牙、洗脸和穿衣。从基础的床上活动,再到站立、行走等,促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3]。
        f.吞咽功能锻炼:可分为以下几点:一,咀嚼训练。脑梗死患者可每日进行咀嚼训练,空咀嚼,鼓腮,吹气,张腭,闭腭,磕牙等动作。二、减少食物残留的代偿动作:1)空吞咽2)交替吞咽3)点头样吞咽4)转头吞咽5)倾斜吞咽6)屈颈缩下颌吞咽。
g.语言障碍护理:训练过程中以由简至难、由少至多为原则。平时多跟患者沟通,或者为患者播放其喜欢的电影、书籍音频等,以刺激其语言功能的恢复[4]。
        1.2.5水疗:水中协调性训练是在水中进行游泳,先在一固定位置进行,再放开让患者自己进行。
        1.2.6康复健康教育指导: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其健康饮食、科学用药、规律作息,教会患者康复延伸护理,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脑部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有关,多发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当中,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可能诱发急性脑梗死。该疾病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较大[5]。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仍需要持续给予其护理干预,加快其康复进程。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改善其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升康复护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其对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兰秋雪,韦爱芳.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180-181.
        [2]李淑华,胡钦容,寇静,等.三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2):367-370.
        [3]申春莲.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5):259-264.
        [4]谷景景.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4):209-210
        [5]刘艳新.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