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模式用于门诊伤口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陈萍
[导读] 研析门诊伤口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优势性。方法:收治门诊伤口病人15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陈萍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672100
        【摘要】目的:研析门诊伤口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优势性。方法:收治门诊伤口病人15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探析组:开展心理护理模式;比对不同护理模式对门诊伤口病人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病人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互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病人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但探析组在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方面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门诊伤口病人可调节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门诊伤口;心理护理模式;心理状态
伤口创伤是门诊常见疾病,诱发因素多样化,由于部分病人存在基础疾病或者伤口存在其他并发症,进而导致伤口不易愈合,而且伤口引发机体疼痛,从而诱发病人出现烦躁、焦虑以及害怕等一系列不良情绪,这可影响其治疗积极性。针对门诊伤口病人实施护理干预非常重要,特别是心理护理可进一步调节病人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与护理配合度[1-2]。因此,本文就针对门诊伤口病人实施不同护理措施,观察心理护理临床应用优势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2019-10~2020-10门诊伤口病人154例,应用数字表随机法将154例病人划分为两个小组。常规组77例:男40例,女37例,平均年龄(38.81±2.55)岁;探析组77例:男41例,女36例,平均年龄(38.86±2.58)岁;在基线数据各个小组实施均衡性比对,无差异性(P>0.05)。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人或家属同意,并签订相关书面文件;
剔除标准:①存在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碍者;②中途退出护理者;③恶性疾病[1];④传染性疾病;⑤精神方面疾病。
        1.3方法
对所有病人伤口实施处理,确保伤口无分泌物,根据病人伤口情况及时换药。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细化讲解伤口方面所需注意事宜,并遵医嘱给予病人相关药物,定期测量体温,对伤口进行观察,告知病人若伤口或机体有任何不适,立刻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探析组:开展心理护理模式;确保门诊环境处于整洁、安静状态,接待病人时保持温柔、和蔼可亲的态度,针对病人的疑问与需求进行正面解答与满足。处理伤口时,病人机体易出现疼痛而出现心理波动,护理人员加强对病人情绪的观察,护理操作尽可能温柔,针对负性情绪病人实施心理疏导,多与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护理人员寻找轻松、有趣的话题,转移病人注意力,并引导其将内心情绪进行表达与宣泄,护理人员认真倾听,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对应指导。此外,在交流期间,护理人员给予病人眼神肯定,还可通过轻拍肩部、握手等方式缓解其不良情绪,并告知病人伤口部位不可强光照射,并在饮食方面控制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若病人担心伤口出现瘢痕情况,告知其不必担心,伤口愈合后可通过消除瘢痕、美容等措施进行改善,让其不必在此方面过于担忧与焦虑。针对伤口部位在隐私部位者,医护人员在实施伤口处理与护理时,加强对隐私部位的遮盖与保护,要维护病人的自尊心,以免增加其心理负担。
        1.4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评分量表与抑郁评分量表对护理前、后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值越低,代表病人心理状态越佳。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5.0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病人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互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病人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但探析组在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方面均低于常规组,互比,有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比较组间护理前、后病人的心理状态评分(±s,分)
小组    例数    护理前/后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注:与常规组同期相比,*P>0.05;与常规组同期相比,# P<0.05。
        3 讨论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门诊收治外伤病人较多,根据病人伤口情况实施针对性处理非常重要。但对伤口清洗、处理等一系列操作易加重病人机体疼痛程度,而且部分病人受到糖尿病等方面影响延长伤口愈合时间,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出现焦虑、烦躁以及压抑等负性情绪,这不仅影响其治疗依从性,更可加重机体疼痛程度,影响预后效果[3-4]。所以,针对门诊伤口病人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5]。
心理护理模式重视病人的心理健康,有效安抚病人负性情绪,进而降低应激反应出现。门诊伤口病人内心较为脆弱,对其开展心理疏导,有助于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与呵护,进而提高治疗配合度与护理依从性。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中的“表1”得知:心理护理服务可有效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将门诊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给予病人安静、整洁的场所,可改善其紧张状态,并在处理伤口时,转移病人注意力,对其进行安慰与鼓励,并做好宣教工作,对病人的隐私进行保护等一系列操作,有助于病人生理与心理处于放松状态,保持良好的治疗态度,进一步减低机体疼痛程度,确保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门诊伤口病人开展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释放病人焦虑与抑郁情绪,进而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达到辅助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康米娜.分析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处理及心理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19,6(28):144.
[2]徐蓉夏.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9,9(22):206-207.
[3]芮燕梅.碘伏纱布与心理护理对门诊慢性浅表感染伤口疼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9):91-92.
[4]王娴.探讨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处理及心理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4):93.
[5]邹燕群,钟志坚.谈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处理及心理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20,7(19):207-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