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周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32)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疾病病程进展,手术效果不佳、并发症多等,造成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理干预;效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最主要原因[1]。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DR的患病率为20.86%[2],随着疾病病程进展,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愤怒、不愿配合治疗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综述如下。
1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现阶段,我国对于DR患者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焦虑、抑郁[3]。临床应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三种:一是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二是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三是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曾奎[4]通过SAS和SDS评估得出结论显示,DR患者焦虑、抑郁水平高于非DR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紧张、恐惧、绝望等方面。
我国研究DR患者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也有三种:一是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二是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QL-VI),三是视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量表(VFQ-25)中文版。其中DSQL是国内公认的测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量表,陈雪珍[5]通过对福州市160例DR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表明,DR患者生活质量低,其中焦虑、抑郁是影响因素之一。
2 心理护理干预方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长,患者年龄大,长期视功能损害不仅导致患者身体痛苦,也是其心理负担逐日加重,甚至因治疗、护理依从性差使得疾病恢复效果不佳。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手段,可以改善DR患者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2.1 支持疗法
由于DR患者视力的下降,自理能力部分丧失,生活上部分或全部依靠家庭成员的支持[6],家庭成员给予的日常照料、情感纾解、经济支持等,可有助于提高患者面对疾病、面对生活的信心。韩俊莹等[7]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应重视对DR患者家庭成员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减轻疾病给其带来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赵恩贤等[8]通过研究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也显示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2.2 健康教育
DR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护人员必须通过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达到减缓疾病进展的目的。吕素景等[9]实施基于动机保护理论的健康教育,经干预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得到显著的提高,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危害。相关研究[10-11]也同样的得出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视功能生存质量及遵医行为。
2.3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纠正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12]。
徐灯铃等[13]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结果表明可显著纠正DR患者的不良认知,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叶雪萍等[14]通过微信平台为工具,对DR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结论显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行为,同时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2.4 中医护理
魏巍[15]采用耳穴埋籽、穴位贴敷、中药熏眼、腧穴按摩联合运动疗法,能有效缓解DR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胡芳芳[16]运用中医护理干预,包括中医食疗、穴位按摩、耳穴埋籽,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 小结
DR早期症状隐匿,不易察觉,单纯治疗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干预,可能导致疾病进展加快、病情加重或复杂化,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医护人员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提升DR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图像采集及阅片指南(2017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7,53(12):890-896.
[2]陈雪珍,吴慧华,刘媛媛,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0,36(4):460-465.
[3]王印,余曾芳,段俊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21,11(02):106-109.
[4]曾奎.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及人格特征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5.
[5]陈雪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Meta分析及生存质量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8.
[6]周美英,赵桂玲,罗鉴兰.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59-61.
[7]韩俊莹,于新,朱学慧,陈长香,张学敏.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手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焦虑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16):2018-2020.
[8]赵恩贤,秦继跃,许成国.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2):1786-1789.
[9]吕素景,陈勤.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标准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1(10):131-132.
[10]赵书平,赵贤,王平.典型案例支持下微视频健康教育方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认知度、负面情绪的影响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04):132-133.
[11]孙超,何娜,李小雪,李婷,庾苗.个体化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应用及对其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4):188+197.
[12]姚树桥,杨艳杰.医学心理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4,164.
[13]徐灯铃,俞颂平.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65-68+72.
[14]叶雪萍,李少枝,林小红,周瑞芳.以微信平台为工具的中医护理措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认知行为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7):152.
[15]魏巍.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9):134-136.
[16]胡芳芳.中医护理干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2):97-99.
联系方式:
丁周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725号 电话:64385700转3928 手机:1561850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