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季培培
[导读] 观察循证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对象
         季培培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对象,按护理方法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相关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到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中,可提升护理干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循证护理;临床观察;研究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群体,同时也是导致患儿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神经功能缺陷的主要因素[1]。本文将分析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60例资料回顾分析,随机将全部患儿分为两组,每组患儿3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0例、女患儿10例,平均38.5周,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15例,平均39周,采取循证护理,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儿经诊断均符合相关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儿护临床护理干预效果。
         1.2方法
        当患儿入院后采取吸氧处理、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
        对患儿的资料进行收集,确定各护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寻找确定问题的最佳答案,为患儿制定科学的循证护理计划。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护理计划,对出院的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满足患儿各项需求[2]。在儿科患儿中还应加强环境干预,避免外界噪音、外界灯光对儿童造成的刺激,以此减少患儿的应激反应,使患儿保持在轻松的状态之下。同时对患儿饮食合理干预,多食用水果、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医院还应每月对患儿及家属的意见进行总结,反省工作的落实情况,并指出不足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方案合理制定。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制定科学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软件版本为SPSS19.0,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使用c2;采用(_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使用t;数据分析P<0.05,则说明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
   对照组30例患者中,10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30例患者中,15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相关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30例患者中,9例非常满意、11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总满意率66.67%;观察组30例患者中,12例非常满意、16例比较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率93.33%,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两组患儿远期疗效
表3 两组患儿远期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吐奶患儿1例、抽搐0例、尖叫1例,发生率6.67%;对照组吐奶患儿2例、抽搐1例、尖叫1例,发生率13.33%,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简称HIE,主要是由于围生期窒息造成。评价轻、中、重主要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与否、有无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前囟张力来评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处于窒息下极易发生的并发症疾病,为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应采取规范化护理干预手段。常规护理模式无法兼顾患儿的个性化要求,将循证护理方案应用到新生儿患儿中,可根据患儿实际病情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3-4]。为提升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应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相关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满意率66.67%;观察组总满意率93.33%,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中,采取循证护理,可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儿临床指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筱倩.精细化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3021,19(12):171-172.
[2]李惠怡,孟琼,林静兰,黄惜华.早期感觉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3021,18(01):32-35.
[3]杨卫.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3019,6(93):123-124.
[4]师月英.缺血缺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3019,1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