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探讨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黄彬彬 1 张博文2
[导读] 探究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黄彬彬 1   张博文2
        1.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  广西来宾  5461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目的:探究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5例,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2组,一组为在其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中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n=23;另一组则为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n=22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以及氧合指数(P/F)等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出血和凝血、感染、溶血等并发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ECMO技术;俯卧位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针对性护理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针对此病的治疗多以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为主,该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体征,不过由于治疗中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会对患者效果及预后造成影响,所以需要找治疗中辅助以针对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加强治疗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1]。故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4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对象,就在其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辅助以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6~57岁,平均年龄(42.52±4.67)岁;研究组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43.04±4.89)岁。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治疗中对症实施护理干预等。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有下:(1)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有体外循环医生、重症科室医生、护士长及护士等,定期对组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视上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为后续治疗及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上机前针对性护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有关知识、治疗方案、护理方案、治疗中注意事项、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等,同时及时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针对性的给予心理干预,以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做好患者上级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器材准备,包括ECMO治疗机器和有关辅助设备、相关耗材等;器材完毕后进行管路的预冲和试机等处理,确保机器正常运行。同时做好患者病情评估和检测,配合医生完成动静脉置管工作[2]。(3)上机后针对性护理,定时对患者生命体征和机器运行情况进行观测,并加强患者呼吸支持,严密对其学期分析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出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处理。加强患者管道及气道的护理,定时检查保证管道通畅,以防发生折叠、扭曲、脱落等现象;加强患者抗凝护理,患者插管前采用肝素进行负荷剂量抗凝,后采用小剂量进行支持阶段抗凝;同时加强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比如针对创口渗血、感染等,要及时进行处理;各项护理工作均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等等。(4)撤机后针对性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当患者病情体征符合撤机条件时,可配合医生进行撤机操作,撤机时缓慢将ECMO血流量下调至1L/min,氧浓度下调为21%,平台压下调至30mmHg,并严密观察2至4个小时方可全面撤机,撤机完毕后要加强患者体征病情的检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分析两组干预后呼吸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呼吸功能指标设定为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以及氧合指数(P/F);并发症包括出血和凝血、感染、溶血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功能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以及氧合指数(P/F)等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呼吸功能比较()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部内外因素所导致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常见的原因有肺炎,肺部的挫伤,严重的外伤,感染等。该病起病较急,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口唇指甲出现紫绀,且吸氧后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4]。临床长期时间表明,该病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充足的时间,再配合以俯卧位通气,可进一步促进临床效果,改善病情体征。但是由于患者病情急促、进展复杂,加之治疗中容易产生较多的并发症,因此,需要配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患者预后[5]。本次研究中,在研究组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时,配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SaO2、PEEP以及P/F等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出血和凝血、感染、溶血等并发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蓉.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J]. 健康大视野 2019年9期, 15-16页, 2019.
[2] 林燕, 俞超, 高春华,等. 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1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 护理与康复, 2019, v.18(11):96-98.
[3] 刘美君, 杨起.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探讨[J].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2期, 143页, 2020.
[4] 柯晓晖. 重症肺炎应用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针对性护理效果[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年23卷15期, 2126-2127页, 2019.[5] 刘葱. 针对性护理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华养生保健, 2020, 038(005):114-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