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李超群
[导读] 分析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抽选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
         李超群
         浙江湖州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   313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抽选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将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FMAS、NIHSS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ADL、FMAS均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发展,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心理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满意度
         引言
        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病程长等特点,易出现后遗症、肌肉萎缩等相关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常规护理措施单一,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本文观察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卧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将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纳入标准:80例脑梗死偏瘫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依从性良好。本次研究均符合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病史;依从性较差;病情严重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者;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7~79岁,平均年龄73.73±3.22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6.45±1.25个月;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8~79岁,平均年龄73.80±3.13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6.70±1.33个月。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通过一对一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内容及意义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及认知度,为患者讲解遵医嘱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自身康复过程每阶段的效果。(2)生活护理。每天用温水擦洗患者的皮肤,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对于小便失禁等特殊患者给予相应的清洁卫生,及时使用温水擦洗身上的分泌物,注意动作轻柔。(3)卧位管理。护理人员可制作减压圈,并置于骨隆突处,对患者肌肉进行按摩,每2h更换体位。(4)肢体训练。早期(即生命体征不稳)予以床上被动训练,对偏瘫肢体予以内旋外转和屈伸等相关训练,10min/次,2次/d。待患者病情稳定可逐渐过渡至主动训练,初期以床上训练为主,继而可在借助其他外力的情况下进行站立训练,15~20min/次,然后逐渐过渡行走、上下台阶等,同时制订上肢训练项目。训练过程中应主动询问患者主观感受,积极采纳其合理建议,更改训练方式及内容。(5)环境护理。定期开窗通风,使病房内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温度21~25℃,湿度55%~60%,设立科学的进食、探视等时间表,有效控制日间噪音,使其低于40分贝。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评分: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含有上肢与下肢两部分,有肩外旋、肘关节屈曲、动作、反射弧等共47个条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选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该表有穿衣、上下楼梯、大小便等共1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的两组脑梗死患者ADL、FMAS、NIHSS评分
        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护理后ADL、FMAS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为93.93±2.18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47±2.42分,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t=20.311,P<0.05)。
3讨论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多,患上脑梗死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脑梗死的严重性,尽早治疗、全面治疗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很多脑梗死患者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治疗,但仍存在一定的肢体功能异常问题,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大多数幸存患者都难免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继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自身以及家庭都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经济负担。对应脑梗死患者,在做好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做好护理工作。脑梗死的治疗有着较长的周期,恢复期长,预后差。所以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也应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把控好患者的特点,继而来选择适宜的护理方式,再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快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由此,对应脑梗死偏瘫患者,需要治疗和护理齐头并进,以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措施中,针灸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针灸的优势也逐渐凸显,在多种疾病中均发挥出了较好的作用,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效果。有研究采用了针灸与西药相结合的方式,来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其通过分析发现,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能够较好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另有研究表明,通过针刺治疗,对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脑梗死患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早期的干预,则可较好提升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对于针灸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以前大都认为患者病情稳定后使用,而现在很多研究则建议尽早应用,治疗效果更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梗死偏瘫卧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斌,帅丽君,丁敬文.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6):133+136.
[2]马雪霏.综合性康复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观察[J].心理月刊,2019,14(17):59.
[3]叶青,钱海红,陈崔燕.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0):150-151.
[4]李波.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8):240-241.
[5]高源.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6):155-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