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黄一之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1期   作者:黄一之
[导读] 古典诗词凝聚着古代文人墨客深邃的思想、浓厚的诗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人文情怀,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教学古典诗词,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弘扬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探索了一些方法,谨供大家参考,恭请方家指教。

黄一之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电建初级中学校  四川  内江  641005
摘要:古典诗词凝聚着古代文人墨客深邃的思想、浓厚的诗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人文情怀,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教学古典诗词,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弘扬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探索了一些方法,谨供大家参考,恭请方家指教。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60-01

        引领学生学习、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综合文学素养,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立足初中学生实际,深化优化古典诗词教学格外重要。
        一、准确诵读,感受诗词音韵之美。
        1、读准拼音:受文言文知识的限制,面对一首新诗词,对小学未学的,或古今音不一的,或通假字词,要读准,初中学生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前者可以通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查阅工具书等,轻松过关,准确阅读;可对于后者,大多数学生还是难以独立解决,甚至读错。如“汤汤川流,中有行舟”中的“汤汤”要读“shāng shāng”;“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中的“华”要读“huā”;“寒梅著花未”中的“著”要读“zhu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古汉语字词典,结合上下句或整首诗词意思,确定读音,读准诗词。
        2、读准节奏:要结合诗句的声律(平仄、音调)节奏、意义结构划分节奏,读准诗歌,并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如《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的节奏叠加、交错,产生了灵活多变、非常丰富、和谐统一、深沉隽永的音韵美。
        3、强调押韵:朗读诗词,不得不强调韵脚的朗读。诗词因首句、偶句末字押韵,读时要强化这一点,以使诗句音韵前后呼应,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准确掌握诗词中生字新词、古今音异、通假字词的拼音,准确划分诗歌节奏,强调押韵,做到以上三点,古典诗词的朗读才能呈现韵味独特的古典诗词音韵之美。
        二、多角度领悟,感受诗词深邃之美。
        1、立足诗词,追溯成因。
        作者创作诗词,往往受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当时处境深刻影响,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因此,从这三个角度了解诗词成因,才能更好地理解。
        很难想象,没有战国末期秦楚争霸、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没有楚国妥协投降、国势渐微的悲惨国运,没有身为楚国宗室的屈原空有忠君报国的美政理想,却被谗言陷害惨遭流放的不幸,没有屈原忠君爱国、坚持节操、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屈原怎么可能创作出《离骚》这样宏伟壮丽的千古名文。
        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屈原生平 、作者当时被放逐的处境,屈原就不可能创作出《离骚》。因此,学习理解诗歌,要充分了解这三个方面,才能更充分地领悟诗词的深邃内涵。



        2、抓住题目、诗中关键字词、中心句,了解内容,领悟主旨。
        诗歌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主要内容或主旨。如《江南逢李龟年》,写了杜甫在江南遇上京城故人李龟年一事;《观沧海》写的是曹操登上碣石山、面朝大海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天净沙 秋思》点明了这首曲的主旨就是清秋时节,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关键字词,即诗眼,往往是洞察诗词内容、旨趣的窗口。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粉红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活泼动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都是极其经典的例子。
        诗歌的中心句,点明诗歌主旨。比如《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 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是“思乡”。
        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深刻的主旨,抓住题目、关键字词、中心句,往往会事半功倍,值得学习,并广泛使用。
        3、借助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深邃的内涵。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诗歌创作者往往借助意象和各种表现手法曲折反应现实生活,幽婉表达心中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往往需要借助作者选用的意象、表现手法。
        意象,诗歌创作者往往借助它来表情达意。比如“月”,往往是团圆、思念、永恒、美好、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象征,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借明月表达对弟弟的深切思念,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借明月表达自己隐居的淡泊闲逸、轻松舒适。“雁”寄寓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音信的渴盼。 比如《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虎猿豺狼”等等众多意象,往往被创作者用进诗歌,含蓄地表情达意。
        表现手法,如比喻、用典、对比、夸张、衬托、抑扬、讽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等,诗歌创作者往往运用这些手法来含蓄地反应现实生活,表达幽微、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浮云”比喻阻挡改革的奸邪小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自己立足国家利益的高度,为了富国强兵,将不会畏惧阻挡改革的奸邪小人。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如此总总,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创作者能够委婉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真实的思想感情,含蓄深邃,幽婉动人。
        三、结语:
        古典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多样的表现、精美凝练的语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热爱、读懂、积累、运用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古典诗词教学方法,需要每一个施教者不断探索、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子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教育考试与评价》2019 (12)  129
[2]李天语 《跨媒介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刍议》 《语文教学通讯》2021 (2A)  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