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玩”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1期   作者:罗海龙
[导读] 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学校不仅重视学生课堂知识学习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会到“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实现全面发展。

罗海龙   广元市利州区宝轮第一小学  628003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学校不仅重视学生课堂知识学习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会到“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0-201-01

        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小学体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重点内容。近年来,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加剧,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高度的体育核心素养,拥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体育价值观。要落实体育学科设置的理想目标,就需要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玩”融入到教学中去,提高体育教学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体育课堂上完成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模式仍然相对单一,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通常过于重视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而忽略蕴藏在体育背后的体育精神及体育品德,而这正是学生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内容。
        例如,在高年级段学生组合拳基础教学中,因为武术动作相对复杂,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把握整体课堂节奏,减缓教学压力,往往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对武术动作的学习上,在评价时往往也是依照学生武术动作的完成度,这就忽略了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家国情怀与武术精神,忽略了体育精神与体育品德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影响力,大大压抑了体育教学的实效。同时,由于过于强调体育技能的评价,学生往往将体育课程视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能以充分的学习兴趣参与到体育学习的氛围中去,造成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低下。
        小学体育是一门增强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其身体机能的重要学科,将“玩”的形式贯彻进去,将大大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体育课程中大量体育锻炼造成的压迫感。以篮球教学中运球绕杆的教学为例,教师往往是通过打分的方式,对学生完成规定动作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评价,但这一运动项目设置的基本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灵活性与运动稳定性,因此,评价体系还应当体现对学生运球的基本方向、运球衔接是否合理等内容的评价,而这些内容正是学生全面参与“玩”时所获得的到的体验,应当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形式体现重视。
        二、利用“玩”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以“玩”促“教”
        在小学体育中,引入以“玩”为主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与其他体育锻炼项目不同的是,体育游戏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就较强,因此很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


例如,在旨在锻炼学生耐力与灵活性的“钻山洞”活动中,如果教师忽略“玩”的形式,只是让学生重复钻由其他学生双手举起来组成的“山洞”,那么这些机械的循环动作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枯燥感与乏味感。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向学生讲述穿山甲的故事,让其扮演“小穿山甲”,去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融入“钻山洞”的情境。再这样的体育游戏之后,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游戏中所锻炼的体育能力,并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游戏,对于其中有价值的想法可以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现。又比如,在对学生要求较高的体操训练中,往往因为对于学生排列队形的整齐性由很大要求,且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字母”,让学生自由组队,去思考几个人如何列队成功拼成字母,从而使得其理解排队列的方法,也消除其对于机械训练的厌倦范,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以“玩”养“德”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直接灌输理论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德育理论的消极地位,因此很难使得学生形成对德育教学的心理认同,更不可能有效实现德育教学感染人、影响人的基础目标,甚至会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抗拒与抵触心理。因此,德育教学必须打破纯理论教学的限制,将德育渗透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手段,在“玩”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德育素养培养的主体,而小学体育正是发挥这种培养作用的优势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展开适应体育教学内容的小型比赛,如“两人三脚”趣味跑步等,在每次体育比赛之前,教师都应当以“引导者”与“裁判员”的身份,强调应当遵守的基本规则,这又是对规则意识这一基本德育素养的强化;同时,由于比赛活动通常以小组为主要形式,以小组最终的胜出为理想目标,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团结协作的意识实现小组理想成绩的取得,这又是有利于对学生团结合作这一德育素养的培养。
        (三)以“玩”培“智”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体育也应当承担起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智慧的责任,因此,就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设置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完成自身智力能力的拓展。例如,可以开展“五角钱”和“一块钱”的游戏,女生是“一块钱”,男生是“五毛钱”,在教师宣布游戏开始之后,随机喊出一个“零钱”,这时所有学生就要尽量用最快的速度“抱团组队”。这一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度与体能,也强化了学生快速计算与整合的智力能力。 
        综上,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参与兴趣与活动积极性的现实问题,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教师应当利用好“玩”的形式,使得趣味性的游戏与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体育课堂中实现自我成长,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红军.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6(36)
[2]陈敏.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与“玩”的有效结合[J].考试周刊,2019(35):147.
[3]王家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践行[J].社会科学前沿,2018,7(6):814-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