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朱品
[导读] 古诗词意象作为文学对象和手法,在言意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意象性表征分为托物言志、文化传承和隐喻明理,其存在的形态为单一意象、叠加意象和特指意象。在教学实施中要做到:对形象的还原、对背景的求证和对诵读的落实。

朱品     乐清市柳市镇第一小学  325600
【摘要】古诗词意象作为文学对象和手法,在言意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意象性表征分为托物言志、文化传承和隐喻明理,其存在的形态为单一意象、叠加意象和特指意象。在教学实施中要做到:对形象的还原、对背景的求证和对诵读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59-01

        1 意象的基本内涵分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和智慧。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含蓄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象具有直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生成了强大的张力,使人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对于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1]。“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意象有历史传承的一面,也有个性化独创的一面。意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事物,借助一些突兀的、奇特的、另类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选择。
        2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63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编选的体裁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出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从内容倾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倾向。所谓儿童化,就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所谓说理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内容倾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1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典型性,继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这类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介绍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价值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意义。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对意象的把握不能脱离于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2.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月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月亮。这些情感都附着在月亮之上,月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
        2.3隐喻明理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所谓隐喻明理,也就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对象便成了意象。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中的“活水”。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获得,“一枝红杏”指的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3 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突出,对于反映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相对缺乏的小学生带来思维挑战。


为此,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意义。
        3.1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围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诗人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语言精练,这是相对简单的意象存在。
        3.2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就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思。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出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这个隐者虽然最终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恰恰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添了其神秘感、飘逸感。所以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受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3.3特指意象
        所谓特指意象,就是从诗歌的叙述情景中荡出一笔,以突兀的、险拔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意象。在《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乘兴而来的欣喜,“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心愿难酬的失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豁然开朗的激动。四行小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心情的波澜起伏,如果没有这“一枝红杏出墙来”,那诗也便成了一首普通的感怀诗了,正是这“一枝红杏”使得诗歌有了酣畅淋漓的痛快,其所表达的意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红杏”本身,而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哲学意义。很显然,这里的“一枝红杏”是一个特指,是表达哲思的一个意象。从这三种意象的基本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意象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还有特指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意象的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意象的具象功能、叙事功能与思辨功能。
        4 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常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4.1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我们一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方式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倾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现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械过程,生趣顿失。比如教学《墨梅》,很多老师会先把象征的手法揭示出来,让学生领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并立志向其学习。这样“理智”的教学,没有唤醒形象感,自然其所蕴含的情意也无法与形象融为一体。从形象出发悟意,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4.2对背景的求证
        在小学诗歌教学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诗人、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相传该诗是于谦12岁时目睹青石经火煅烧成石灰有感而作,可是许多的语文教师却更倾向于补充于谦后来为官清正的背景,表面上能与“清白”相互呼应,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依然遥远。
        4.3对比照的关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古诗一般是以两首为单位出现的,叫“古诗两首”。这样的编排方式绝不是两首诗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着编者的编排意图及教学价值取向。一般来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说《石灰吟》《墨梅》,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另外,这两首诗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
        总之,教学之中最好以两首诗的关系为教学起点,在比照之中生成教学的策略和意义,而不能各自为战,包括古诗教学在内,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文章上,文前的导读、文后的练习、文中的插图、文本的组合方式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解读的对象。
参考文献
[1]基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拼音教学策略探讨[J].纪美松.西部素质教育.2017(22)
[2]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J].唐建新.语文教学通讯.2017(08)
[3]单元导语“导”出精彩——谈小学语文单元导语的细读和教学策略[J].陈秋源.小学教学研究. 2017(07)
[4]“文选型”语文教材研究[J].徐桑桑.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1)
[5]“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温儒敏.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6]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王本华.语文教学通讯.2016(26)
[7]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关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周晓苹.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